跨国巨头入局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进入"战国时代"
2017-08-28
中国电源产业网

导语:电动汽车资源网讯:
电动汽车资源网讯:
国际能源署(IEA)上半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中国在全球电动车销量中的占比超过40%,继续保持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市场的地位。在庞大市场的诱惑下,各大跨国车企自然无法坐视,于是,巨头们纷纷在中国“跑马圈地”,布局未来。
戴姆勒:左手北汽右手比亚迪
德国的戴姆勒是最早进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跨国企业之一。早在2010年,戴姆勒就与比亚迪合资,在中国成立了深圳比亚迪戴姆勒新技术有限公司,并在两年后推出中国首个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的品牌DENZA腾势。
今年年中,在中德两国总理的见证下,戴姆勒又与北汽集团签署协议,前者战略投资北汽集团旗下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7月5日,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共同见证下,戴姆勒与北汽集团签署了新的框架协议,将共同投资50亿元人民币,在北京奔驰建立纯电动车生产基地及动力电池工厂,引入梅赛德斯-奔驰品牌的纯电动车产品。
除了与中国本土企业合资建新能源车厂,北京奔驰也已经在中国市场推出了C350eL、E-350eL等插电式混合动力车。
大众:与江淮合资设立新能源汽车工厂
大众的路子与戴姆勒的有点相似。今年6月1日,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与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德国柏林签订了《合资合同》,双方拟共同出资成立江淮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此后不久,合肥市、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三方在大众汽车集团狼堡总部,共同签署了投资协议。6月底,江淮大众新能源汽车合资项目在合肥正式破土动工,项目总投资50.6亿元,计划2018年底建成投产,项目建成后,形成年产10万辆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能力。
此外,在大众品牌2025战略规划中,新能源汽车的销量目标是100万辆,而中国的销量占比将达到三分之二。也就是说,到2025年全球将有100万消费者购买大众的新能源车,其中65万要来自于中国。
福特:联手众泰建纯电动合资公司
有了戴姆勒与比亚迪、北汽,以及大众与江淮的先例,福特牵手众泰也就水到渠成。8月22日,福特汽车公司宣布,已与中国主流零排放电动汽车制造商——安徽众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即众泰汽车,签署了一份合作备忘录,双方将拟定在华新建一家纯电动合资公司,扩大其全球电气化战略发展。合资公司将为中国消费者提供采用自主品牌的纯电动汽车,合资双方将各持50%股份。
组建合资公司只是福特汽车在华布局的一部分,根据福特汽车今年4月公布的在华电气化战略,到2025年,70%的福特品牌在华销售车型将提供电动版本。
通用:最早进入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老兵之一
早在2012广州车展上,上海通用汽车和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推出了双方联合自主研发的首款量产纯电动车——全新赛欧SPRINGO,该车续航里程130公里,售价25.8万元,是第一批享受补贴和上海免费牌照的新能源车。2014年,通用雪佛兰Volt(沃蓝达)增程式电动车进口到中国,但由于价格过高,销量惨淡。2015年凯迪拉克CT6插电式混合动力在上海通用金桥工厂下线。2017年上海车展,在沃蓝达基础上研发的国产别克Velite5增程式电动车上市。
通用目前没有与中国本土企业联手建新能源汽车工厂的计划,通用中国总裁钱惠康介绍,“2020年前,通用汽车计划在中国投放超过十款新能源汽车,涵盖凯迪拉克、别克、雪佛兰和宝骏品牌,其中三分之二将为专属新能源车型。”
宝马:快节奏部局 涉及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宝马是最早将新能源产品引入中国的豪华品牌之一。早在2002年,宝马便已提出了“BMW高效动力”战略;2008年,宝马推出高效混合动力科技(BMW Active Hybrid);2010年宝马宣布电动车战略;2011年,宝马集团创立了子品牌——BMW i,并于2013年相继推出BMW i3和BMW i8两款产品。目前,宝马已经推出了5个车系共9款车型,并且在往后的每年都有2到3款新的新能源车型推出,节奏甚至快过很多国产车企。
为了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和普及,宝马还积极加入到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去年,宝马已经在10个重点城市完成了1500个BMW即时充电桩的建设,今年将继续增加1000个充电桩建设,达到2500个充电桩,覆盖城市也将增加至15个。
在联手中国本土企业的战略上,宝马没有选择车企,而是与宁德时代进行合作,以保证其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动力电池的供应。
丰田:最快2019年在华大规模生产电动汽车
丰田一直主张从混合动力直接跨进氢燃料车,因此丰田的车型一直推的都是混合动力车,但2016年下半年开始,丰田开始调整其新能源路线,成立内部创新机构,负责开发纯电动车,并计划于2020年大规模量产。但丰田一向以布局稳健谨慎著称,对于中国市场,丰田还将以混合动力为主,未来视市场变化增加纯电动与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比例。
据日本《朝日新闻》7月的报道,丰田为中国市场打造的电动车,起初年产量大约只有几千台,而最后产能的决策,将对监管、补贴进行深入考虑之后决定。丰田官方表示,希望到2025年,丰田的纯电动车型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的销量,能占到丰田汽车总销量的五分之一,这个比例真不算大。
丰田新闻发言人酒井良曾表示:“未来短短几年内,我们会在中国推出电动汽车。不过我们不会谈论任何未来产品规划。”
当然,除了以上这些巨头,新能源汽车领域,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新生代力量,那就是美国的特斯拉。虽然6月份特斯拉要在上海建厂的消息被否定,但中国市场绝对是特斯拉的重要目标,只不过,特斯拉的很多战略都还在酝酿,究竟在中国的市场规划何时落地,还是未知。
(来源:电动汽车资源网 曾浩平)
[工业制造] 工业的死敌是互联网化 | 警惕制造业BAT化
两化融合的大会,看上去是“工业化+信息化”,但其实也包含了“制造业+互联网”。工业化和信息化要融合,制造业与互联网也要融合,二者的区别是否真的存在,或者区分二者有何实际的意义?中国的汉字丰富的含义,为概念旗手提供了变换花样的无穷想象。
城头变换大王旗,奈何土墙依沧桑。制造业的主战场,充满了各种外部的诱惑。
然而这次两化融合透露最大的亮点,不是两化融合找到了全新的方向,而是大会上出现了全新的企业家面孔:互联网巨头。
制造业是数字经济主战场
这个话题是不是很漂亮?制造业跟当下全世界最热的“数字经济”连接在一起。中国制造业终于有了无数的关注和热忱。
可惜,你应该猜不出这句话是谁的。但这肯定不是工业领域企业家所说的,制造业没有几份这样的豪气。近几年新动能转换,制造业吃尽苦头。
是啊,这是腾讯老大马化腾给制造业带来的新热血。这位企业话语权可以说权倾一时的当家人,认为两化融合成功的关键,在于“中国能否形成软件、硬件和服务三位一体的智能平台和创新生态”。
两化融合十来年的工作突然有了亮点,一朝被互联网老大来指点,一朝似乎被“互联网+”点破。工业化+信息化一时间似乎以理解是工业化+互联网化。当然互联网化还有个响亮得多的名称:互联网+。
其实,只要对比一下前几年的园区和工业用地的热闹景象,这种语句格式,完全可以换成“制造业是工业地产的主战场”。
那个时候欢笑的是房地产商,但他们是旧能量,还只是闷声发大财。还不会像现在新动能的傲娇,发了财,还要跳出来指点工业该如何走。
工业是互联网的附庸?
德国在IT和信息产业发展迅速,SAP是欧洲最大的软件公司。然而在互联网领域,德国几乎是完全缺席了所有的赛道。这应该是德国提出工业4.0的背后的一个深陷恐惧的背景。
德国有很强大的制造业,是制造设备的源头,是工厂的工厂。然而,德国最强的五家工业公司(戴姆勒、西门子、宝马、大众、蒂森克虏伯),市值加起还不到4000亿美元,达不到美国一家公司微软的市值,离谷歌、苹果差的更远。
互联网公司会不会把德国制造业的价值给边缘化?这是德国工业界整体上的焦虑。
前几周美国科技股闹情绪,苹果、谷歌母公司Alphabet、微软、亚马逊以及Facebook公司这五大美国科技股蒸发的总市值,达到惊人的1200亿美元,而全球知名的飞机制造商波音公司目前的市值为1180亿美元。换言之,五家IT与互联网公司打了个喷嚏,就足以放倒世界上最复杂制造业代表的巨头。
这种警告性的意味,给美国工业巨头GE等,也有着同样类似的压力。
二十年来,互联网公司的高速发展,创造了大量的价值。创造价值的根本在哪里?比如谷歌,通过什么方式创造价值?谷歌是优化既有的信息资产,把根本不属于自己的信息进行优化,然后重新分配消费者,然后对此进行收费。对信息资产的优化,成为谷歌的王牌。同样,FaceBook对完全不属于自己的人际关系资产,进行了重新的梳理,造就了全新的社交互联网帝国。
表1:部分互联网公司的资产类别和产权属性

如果巨大的工业资产一旦被优化了,那么巨量的设备资产,全部都是别人的。设备的拥有者,只能处在一个边缘的位置,等着水龙头的主管道,来分配水资源。
工业服务Digital Service,,显然具备更好的价值。那些在这个设备上面提供服务的平台,将得到更多的价值——这是工业界最为担心的事情。设备资产的财务所有者,将一律成为边缘选手,一切由平台的拥有者来分派价值。
而互联网巨头们还在当着中国工业的面,向工业兜售,“软件、硬件和服务三位一体的智能平台和创新生态”。他们不可能不知道工业的智能平台意味着什么。
如果你还是不明白,马化腾昨天干脆在大会上直接点出来,“工业企业用云量将成为两化融合重要指标”。
看来,两化融合贯标体系,要迎来新指标了。
云由谁来建设,看上去当然是无所谓的?但工业云,上面跑着的可是代表未来真金白银的“数据石油”。如此下去,阿里云、腾讯云、SAP云才是新石油寡头。
而且,数据就是”数据牙根“。如果将来想把数据从平台上迁走,那就是拔掉满口牙。谁是生态林的大老虎?这像一个可怕的未来童话。
工业地产商,只会让制造业变得更穷;而互联网化,却是要让制造业成为互联网巨头的奴隶——数据奴隶。
制造业会不会彻底沦为互联网的附庸?这是世界工业巨头清醒的认识,也是他们心底的恐惧。似乎只有在中国,才会把互联网巨头,当成是制造业的救星。
警惕制造业BAT化
如果互联网的因素在在制造业中过热,势必出现“制造业BAT化”。如果细心一点观察,工业领域的话语权,也正在旁落。
谁是中国最著名的工业网红?
董明珠?雷军?
他们毕竟还是在老老实实干实业,他们最多只是利用个人网红的身份做了一些营销而已。真正在影响工业领域思维,工业政策和工业舆论,那才是工业领域最厉害的角色。
中国工业最大的网红,第一是马云,第二是马化腾。BAT们,正在深刻地影响工业领域的发展。看看马云的“新制造”定义,看看马化腾的“数字经济”,你就会发现他们正在试图深刻地影响着工业思维甚至工业政策制定者,向他们所期望的另外一种方向发展。
董明珠做不到影响舆论,因为她几乎是一个人在战斗。而马云们固然有个人口才的原因,而背后是他们投入巨资系统性地建设顶层设计理论,阿里研究院、腾讯研究院的各种研究人才,正在为这些工业网红大佬们提供大量的炮弹。
董明珠、宗庆后等工业奇才的口才再好,在辩阵、在观点如何能够跟一群虎狼之师的参谋军团相抗衡?今年两会上,马可波罗瓷砖董事长黄建平抱怨淘宝网上的假货,严重影响制造企业的发展,马上被“阿里小将”舆论群殴失声。“阿小将”甚至喊出来“阿里是100%的实体经济”,偷换概念,声东击西。得了便宜还能卖好乖,阿里是中国排名第一的傲娇公司。
舆论话语权之后,大家都知道“虚实之争”背后其实就是政策的争夺、就是影响力的攻守。
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在制造业的大热,随着人工智能也要被引入制造业的主战场,BAT在制造业正在掠走大批人才,严重干扰正在进行的中国制造的底层基础。工业需要通过软件来强化未来,但软件人才却是制造业的稀缺物。但对于意图抢占工业命脉的互联网巨头而言,制造业的最为宝贵的人才,将是他们轻松扑杀的猎物。
BAT就是中国制造战场的猎鹰。
算法是一个绕行动物,它必然只会从最容易解决的地方入手。正如炙手可热的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在社会大数据领域(例如阿里的蚂蚁金服等,对人的行为和信用的判断)是很容易解决的:数据量巨大,但规律明显。而对于工业领域与的数据,由于面临着机械学、光学、热学、电磁、材料、流体等多种复杂学科的相互影响,工业大数据的分析,则要困难的多。用所谓的数据算法,干扰中国制造实体工艺的进步,将是中国制造最大的悲哀。制造业BAT化,将引领中国工业走向另外一个斜坡,而攻坚主战场的时机,将再度被延迟。
小记
两化融合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国情,两化“深度”融合是一种语词修饰的进步,但“深度”的原因绝对不是互联网化。如果按照”互联网化”的思维来引导中国工业,中国制造业会再度错失攻坚机会,穿着华丽的外衣进入“制造业空心化”时代。
来源:
标签:
下一篇:智能穿戴设备产业发展期概述
相关信息
MORE >>-
聊聊刀片电池的BMS采样板连接方式
刀片电芯是最近几年在汽车电池包上应用得比较广泛的产品,作为一种新的产品应用,它给BMS采样板也带来了一些新的使用场景。
-
BMS电池管理系统都管了些啥?
BMS主要负责监测电池组的电压、电流、温度等关键参数,可实现调节电池电压均衡、控制电池的充放电过程、SOC的估算、SOH和SOP的状态监测、温度监控、故障诊断与保护等功能。
-
案例分析:从钳位电路引出的BMS电源电压抬升问题
对于SBC来讲,其上的线性电源被用来给一些数字电路供电,或被当成参考电压源,但是这些线性电源可能也不具有灌电流的能力,外部输入的信号如果钳位到此电源或者上拉到此电源,就会产生电压抬升的问题。
-
新能源未按要求配储,不得并网,不予调度?支持还是反对?听听各方的声音
市发改委及有关部门下一步,将继续做好新能源产业发展有关工作,围绕“风光氢储”等新能源应用场景,构建多元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我市重振雄风贡献能源力量。
-
案例分析:BMS电气测试中短路保护测试出现的硬件故障
作者举例子来说明在电气测试中的短路保护测试中出现过的问题,请参考。
-
2022十大汽车政策盘点丨利好政策频出 充电桩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
今年以来,伴随我国新能源车销量持续冲高,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也在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