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不拖延,少抱怨,常清醒,多提升
2022-02-25
中国电源产业网

导语:拖延症是许多人精进路上的绊脚石,也是工作晋升通道的拦路虎。很多工作中表现优异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会提前完成,为什么要提前呢?因为处理任何事情时,如果都能提前去做,这样既能克服拖延症,也有充足时间面对突发情况。
拖延症是许多人精进路上的绊脚石,也是工作晋升通道的拦路虎。
很多工作中表现优异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会提前完成,为什么要提前呢?
因为处理任何事情时,如果都能提前去做,这样既能克服拖延症,也有充足时间面对突发情况。
我们常常在执行学习计划时,找了无数个借口,硬生生地把计划一拖再拖,那些学习计划成为永远完不成的清单。
在撰写一个项目策划书时,总是眼看截止期限临近,才火急火燎地匆匆赶完,工作的质量也就无从谈起。
如果始终被生活拖拽着前进,就难以真正掌控人生。
有一期演讲,讨论过拖延症的问题,演讲者用一个简单又很形象的比喻解释了人为什么会拖延。
他说,我们的大脑有一个“理性决策的小人”,还有一只“及时享乐的猴子”。
人终其一生,就是要努力让“小人”战胜“猴子”,走出舒适区,严于律己。
拒绝拖延,注重点滴时间的累积,就会产生惊人的复利效应。
拖延浪费的是时间,压垮的是斗志,唯有马上行动才能触摸到我们想要的生活。
工作中,难免会有人满腹牢骚,因为觉得付出没有回报,就一味地抱怨。
可一直消极地怨天尤人,容易困于负能量磁场中,难以自拔。一旦习惯抱怨,就会画地为牢,不会积极地处理问题。
要学会接受不可避免的现实,学着去应对缺陷带来的麻烦,并且不为此而抱怨。
没有一份工作是不委屈的。
我们所要做的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凡事多反省自己。
一个人真正强大的开始在于,不再抱怨自己的苦劳,而是专注于贡献功劳。
无论在什么环境中,一个人要学会永远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不要被一时的利益蒙蔽心眼,不要贪图于人性中的享乐。
我一个朋友是一位剪辑师,入职一家初创公司。
公司一开始的业务都是一些简单视频剪辑和渲染,对技术要求不高,所以很多员工整天浑水摸鱼,浑浑噩噩地混日子。
但朋友忙完手头的工作,会去技术论坛交流经验,请教大咖,会搜罗一些优质视频来观摩学习,技术日益精湛。
后来公司的业务不断扩展,对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许多人因为不能胜任,被老板辞退,只有朋友被高薪挽留。
像西天取经十万八千里,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人生和工作也有许多诱惑和挑战。
只有保持内心的清澈,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你想要的一切也会随之而来。
你的时间花在哪里,人生的花就开在哪里。
如果你是编辑,那就好好钻研文字和文章风格,你厚积薄发之时,公司可能就缺少不了你这一根笔杆子。
如果你是销售,那就努力打磨销售技巧,你成为业内王牌销售时,自然会成为大家争相抢夺的人才。
人生就是这样,当你强大时,机会无处不在。当你弱小时,机会来临,你也可能抓不住。
想要伯乐识人,先要把自己练成一匹千里马。
投资自己,永远保持竞争力,当你无可替代时,你的价值才会最大。(来源:洞见)
编辑:中国电源产业网
来源:电源协会党支部
标签:
上一篇:“坐了我们自己制造的小汽车了!”
相关信息
MORE >>-
感悟“八项规定改变中国”系列谈一刻不停 持续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作风从严,抓住作风建设重点,锲而不舍纠治“四风”,重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狠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坚守,一年接着一年抓,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
如何理解“党性就是最大的德”,总书记这样说
“党性就是最大的德”,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性问题上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在全党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之际,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论断,对于深化“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更好地推进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作风建设、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都具有重要意义。
-
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阿斯塔纳宣言
中国-中亚机制成员国元首认同本地区战略意义和在平等、相互尊重、互惠互利原则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多边合作的重要性,声明将继续巩固六国友好关系、深化政治互信、拓展经济合作。
-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电源行业协会组织科技部、装备部等专家到志成冠军集团进行考察调研行业走访活动
5月29日,电源行业协会组织科技部、装备部等专家走进广东志成冠军集团进行了考察调研活动。
-
“紧日子”与“好日子”(思想纵横)
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持续走深走实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前不久印发了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进一步拧紧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制度螺栓。
-
人民日报三连评:基层干部,如何应对“既要又要还要”苦衷
很多基层干部不怕急难险重,怕的是时间精力在无谓的事务中空耗;
不怕各方要求高,怕的是拍脑袋决策、不了解现实情况瞎指挥;
不怕职责范围内的“烫手山芋”,怕的是甩锅推活带来的额外压力。近日,“人民日报评论”连续三天推出文章,对“既要又要还要”这一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内容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