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风贵在“守常”
2022-02-10
中国电源产业网

导语:“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为庶民求解放,一生辛苦艰难。”这是李大钊清俭一生把自己献给民族解放事业的真实写照。在李大钊之后,其后代也始终坚守并践行先人的优良家风,让革命传统代代相传。
“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为庶民求解放,一生辛苦艰难。”这是李大钊清俭一生把自己献给民族解放事业的真实写照。在李大钊之后,其后代也始终坚守并践行先人的优良家风,让革命传统代代相传。
李大钊像(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李大钊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期间,待遇颇为优厚。然而每到发工资时,他却总是从会计科领回来一把预支工资的欠条。原来,李大钊把工资都用来支持党的活动、帮助同志、救济贫苦青年了,对自家生活却十分“小气”。有人说他家孩子穿着土里土气,不像北大知名教授的孩子,李大钊却认为“以有限之精力,有限之物质,应过度之要求,肩过度之负担,鲜不气竭声嘶,疲于奔命”“虚伪、奢侈、贪婪种种罪恶,皆因此过度之生活以丛滋矣”。
北大红楼图书馆主任室。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供图
李大钊总是在日常点滴中教育、影响孩子。他和孩子们下的军棋,棋盘是自己画的,棋子也是自己做的。他对孩子们说:“自己做的军棋玩起来是不是更有意思呢?在任何小事上面去节省,余下来以后想必可以去做更大的事。”他简朴的生活作风一直延续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927年,先生被反动军阀杀害,家里的财产仅有一块大洋。由于没钱安葬,只好举行公葬。
正如李大钊先生的字“守常”一样,先生的子孙后代一直严格传承着先生留下的清俭家风,并不断弘扬光大。先后担任过安徽省委书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党组书记等职务的儿子李葆华,一生俭朴,廉洁清正,始终信守“最好的家风就是父辈的言传身教”。家中收到几包葡萄干,李葆华让家人把葡萄干退回,儿子李宏塔吃掉的那一包折价一同退款。他告诉儿子:“我们只有一个权力,那就是为人民服务,因为做了一点工作就收礼物,这不是共产党人应该干的事。”李葆华家中十分简朴:老旧的三合板家具、人造革蒙皮的椅子,沙发坐下就是一个坑。2000年中央有关部门要为他调房,他说:“我住惯了,年纪也大了,不用调了……”
祖父牺牲22年后,李宏塔出生了。听着祖父的故事,看着父亲身体力行,久而久之,李宏塔也知道了该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李宏塔一生节俭,对吃、穿、住都不讲究,一家子曾“蜗居”在一套冬冷夏热的两居室里,一住就是16年。李宏塔工作几十年,一个习惯从未改变:除了极少数因为重要公务赶时间,坚持天天骑自行车上下班。随着年龄增大,2003年他将自行车换成了电动车,还笑称这是“与时俱进”。2008年,李宏塔的儿子结婚,婚礼布置简单,单位同事前来祝贺并包了红包。为了不破坏婚礼气氛,李宏塔照单全收,但第二天便将所有的礼钱如数奉还。“没那个必要也没那个习惯,这都是家里的传统。”
李大钊的后代不仅传承了其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上,三代人也一脉相承。
李大钊是从中华大地上走出来的伟大马克思主义者。他的足迹遍布中国,还走出国门学习考察。当马克思主义由纸面上的理论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时,他坚定地举起了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
李葆华在水利水电战线上奋战多年,为了根治淮河,他曾到深山大河实地考察了半个多月。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连像样的公路都少得可怜,淮河上的桥梁也寥寥无几,跋山涉水不无艰辛。李葆华不顾行路不便,与同事雇上一叶私人木舟,在船上边看地图边观察地势水流,技术人员不断拍照、记录,遇上小雨,他们就撑上一把油纸木伞……返京一个礼拜后,调查报告就送到了国务院。
李宏塔在安徽省民政厅工作期间,每年至少有一半的时间用在下基层。在他看来,“民政部门做的事就两句话:为党和政府分忧,为困难群众解愁。”李宏塔下乡时不向有关市县打招呼,经常让司机把车子开到进不去的地方,然后步行进村入户。“必须离开公路,直接去问老百姓。沿着公路、隔着玻璃看,不如自己的脚步踏实。”李宏塔说。
2021年李宏塔获得“七一勋章”,受邀登上天安门城楼。李宏塔感慨:“爷爷百年前的梦想,今天已经实现!”他说:“尽管我已退休,但今后依然要把党的好传统、好作风不断传承弘扬下去,尽自己所能,做好我应该做的工作。”
忠厚传家久,家风济世长。好家风连着民风、党风和政风,党员领导干部有了好家风、好作风,就能带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促进大众生活情趣的培养;千千万万好家庭培育传承好家风,就能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推动文明社会的不断进步。(来源:共产党员微信综合自中国纪检监察报、央视)
编辑:中国电源产业网
来源:电源协会党支部
标签:
相关信息
MORE >>-
感悟“八项规定改变中国”系列谈一刻不停 持续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作风从严,抓住作风建设重点,锲而不舍纠治“四风”,重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狠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坚守,一年接着一年抓,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
如何理解“党性就是最大的德”,总书记这样说
“党性就是最大的德”,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性问题上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在全党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之际,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论断,对于深化“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更好地推进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作风建设、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都具有重要意义。
-
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阿斯塔纳宣言
中国-中亚机制成员国元首认同本地区战略意义和在平等、相互尊重、互惠互利原则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多边合作的重要性,声明将继续巩固六国友好关系、深化政治互信、拓展经济合作。
-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电源行业协会组织科技部、装备部等专家到志成冠军集团进行考察调研行业走访活动
5月29日,电源行业协会组织科技部、装备部等专家走进广东志成冠军集团进行了考察调研活动。
-
“紧日子”与“好日子”(思想纵横)
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持续走深走实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前不久印发了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进一步拧紧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制度螺栓。
-
人民日报三连评:基层干部,如何应对“既要又要还要”苦衷
很多基层干部不怕急难险重,怕的是时间精力在无谓的事务中空耗;
不怕各方要求高,怕的是拍脑袋决策、不了解现实情况瞎指挥;
不怕职责范围内的“烫手山芋”,怕的是甩锅推活带来的额外压力。近日,“人民日报评论”连续三天推出文章,对“既要又要还要”这一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内容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