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系统性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2023-02-13
中国电源产业网

导语: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这一论断不仅再次重申了创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地位和“第一动力”作用,更强调了要将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全方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这一论断不仅再次重申了创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地位和“第一动力”作用,更强调了要将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全方位。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再到党的二十大首次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创新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统揽全局的重要性不断凸显。
深刻理解创新居于现代化建设全局核心地位的时代动因
第一,创新是我国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新阶段的必然要求。相对于资源型国家、依附性国家,创新型国家是指以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国家。主要表现为:整个社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较高、重要产业的国际技术竞争力较强、投入产出的绩效较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和国家的财富增长中起重要作用。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创新指数测算结果,2021年中国创新指数达到264.6,比上年增长8.0%。其中,创新环境指数增速居4个分领域之首;创新产出指数水平继续稳居4个分领域之首;R&D经费投入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在具体分类的R&D经费投入及研发投入强度等方面,我国与全球科技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差距。高新技术对外依存度依然很高,特别是在芯片领域。当前我国正遭遇西方国家在源头和应用端的堵截,并且这些打压和遏制不是偶然的,也绝不是短期的,唯有创新才能重获制高点。
第二,创新是谋取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放眼国际,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就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美国从强调保护特定技术不被竞争国获取转向注重保护自身创新能力;英国提出2035年成为全球创新中心的愿景;日本更是强调“科学技术和创新方面的进步是实现新的资本主义必不可少的”。加快科技发展,关键在于科技自立自强;增强国际竞争力,关键在于自主创新。实践证明,在一定条件下科学技术可以引进,但自主创新能力永远不可能通过引进获得。特别是在“卡脖子”技术上,这是我国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必须要坚持创新思维,开拓非常规变道超车的途径。唯有勇立创新潮头,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才能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第三,创新是我国赢得未来的必然要求。环顾当下,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从发展阶段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传统的中低端供给已经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解决发展中的矛盾问题需要从创新中探寻动力源泉。从发展全局看,不仅经济建设需要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也要积极贯彻创新发展理念,依靠创新统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四梁八柱,形成创新驱动发展和人才引领驱动的生动发展局面。
完整把握利用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发挥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核心地位作用,必须在四个关键环节下功夫。第一,国家创新体系是基础。所谓国家创新体系,主要包括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以及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纵观全球发展史,世界创新中心几度变迁都与国家创新体系这个主轴在旋转和发力紧密相关。与全球很多创新前列国家相比,我国在国家创新体系整体建设上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科技成果转化仍然存在审批、备案等制度性制约,技术转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难以满足现实需要,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与持续创新动力不够,缺乏知名技术转移企业或中介机构等。着眼新百年奋斗目标,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应着力完善上述国家创新体系内容建设。
第二,新型举国体制是抓手。当前我国在关键领域上的“卡脖子”问题不是解决某道科学难题、突破某个技术瓶颈、或者完成某项创新产品就能迎刃而解的,而是要借助“新型举国体制”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回顾新中国砥砺奋进的70多年历史,我国建立了全国性的科技管理组织体系,形成更加紧密协同的科研模式;塑造出完备的核技术研发体系,打破西方国家半个世纪的技术封锁;发展出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增强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能力。以新型举国体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国家创新发展的应有之义。新型举国体制是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在注重科技资源市场化流动和“揭榜挂帅”同时,也要发挥国家和集体战略性地集中优势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共同助力前沿科技和国之重器的集成攻关。
第三,整体效能提升是关键。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期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2022年中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全球第11位。该报告也表明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受到制度、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和研发、市场成熟度等多元因素的影响。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目前我国创新整体效能仍然不强,没有充分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的作用。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和服务网络,坚决破除流通中的“肠梗阻”,加强创新机构之间的协作配合;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促进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融通,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紧密联系;打造“以人才链促进创新链、以创新链服务产业链、以产业链集聚人才链”的生态圈;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完善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科技创新体制,切实推动创新驱动提质增效。
第四,开放创新生态是保障。当前的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需要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一方面,在鼓励企业之间互相开放创新,更要推动政府、市场和社会等跨部门之间的合作创新,要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引领国内经济大循环;另一方面,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要全方位加强开放合作,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创新体系设计与国际创新联合体构建,以国际科技合作引领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
科学掌握利用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方法
发挥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核心地位作用,关键还在于能否运用好创新方法论,能否正确处理好观念创新、守正创新、实践创新和安全创新的辩证关系。
其一,观念创新是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必须将创新放在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核心地位”的高度。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谁排斥变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实践证明,大到一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跟,小到一个地方、一个企业,创新都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其二,守正创新是基础。首先,“守正创新”强调“创新为民”。古人云:“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创新的根本不在于比高低、争第一,关键是要能为百姓谋福祉,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其次,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创新则是守正的路径和目标。必须按照创新发展的客观规律来推进有目的、有意识的创造性实践,从而产生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新型成果。
其三,实践创新是根本。“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所有创新要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需要,也要经得起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检验。当下围绕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实践需要,一方面要扎实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另一方面要全面加强创新基础设施,完善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耦合的体制机制,强化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用创新资源集聚的方式打造创新高地。在开展创新的过程中,要不断从人民群众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弘扬人民首创精神,调动亿万人民群众的创新积极性。
其四,安全创新是底线。创新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处理好科技安全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把实现安全的创新作为科技发展主旋律,以创新促发展、以安全保发展,推动科技创新与安全双轮驱动、协同并进。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增强安全创新保障能力,把握好促创新与防风险之间的平衡点,不断推动创新向善与可持续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总之,必须深刻理解创新居于现代化建设全局核心地位的时代动因,必须完整把握利用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必须科学掌握利用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方法,如此才能确保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来源:《文汇报》,作者分别为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讲席教授、创业学院执行副院长;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处处长、副教授)
编辑:中国电源产业网
来源:电源协会行业党支部
标签:
相关信息
MORE >>-
突出抓好年轻干部学习教育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明确要求,突出抓好年轻干部的学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接班人,必须立志做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不断增强意志力、坚忍力、自制力,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抓好年轻干部这一重点群体的学习教育,引导年轻干部树立良好作风,既是当务之急,更是长远之计。
-
上海等地扎实推进,让学习教育抵达人心、触及灵魂
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上海、山西、海南等地一体推进学查改,坚持学在深处、查在细处、改在实处,让学习教育触及灵魂,精准定位突出问题,推进风腐同查同治,推动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
助力“人工智能第一城” AI赋能千行百业系列培训开班!
为落实国家“人工智能+”战略行动和我市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有关部署,近日,市委组织部会同相关市级委办局、各区和中关村学院开展“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系列培训,按照教育、医疗、政务、交通、文化、金融、具身机器人等重点应用领域开展贯通式培训。
-
地方政府抢滩“零碳园区”:2025最大风口,红利如何抓?
《零碳园区评价技术规范》标准的落地将配合相关部门建立健全配套的政策支持体系和监管机制,鼓励和引导园区积极参与零碳创建工作,并对达标园区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和奖励,对未达标园区加强指导和监督,促使其加快整改和提升。
-
《求是》杂志刊发北京接诉即办工作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要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
做关键时顶得住的干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的改革发展正处在克难攻坚、闯关夺隘的重要阶段,迫切需要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关键时顶得住的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