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最新研究: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市场
2018-04-18
中国电源产业网

导语:image.png
这个游戏已经开始!
常驻麦肯锡北京分公司的全球董事合伙人兼本报告作者之一唐睿思(Christopher Thomas)不无激动地说,以前的技术颠覆很多时候中国都是在游戏完了之后才跟上的,但是这次中国的公司,中国的行业、中国的消费者都跟上来了,他们都是同时的,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有全球最大的汽车工业。过去十年的时间上,中国在方方面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是公认的,成长就是最大的机会。
这个游戏已经开始!
常驻麦肯锡北京分公司的全球董事合伙人兼本报告作者之一唐睿思(Christopher Thomas)不无激动地说,以前的技术颠覆很多时候中国都是在游戏完了之后才跟上的,但是这次中国的公司,中国的行业、中国的消费者都跟上来了,他们都是同时的,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有全球最大的汽车工业。过去十年的时间上,中国在方方面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是公认的,成长就是最大的机会。
4月16日上午,麦肯锡未来出行研究中心在凤凰中心举行了洞见分享会,会上该中心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中国未来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市场,直至2030年,自动驾驶相关的新车销售及出行服务创收将超过5000亿美元。
自动驾驶将改变行业游戏规则
我们认为自动驾驶技术具有强大的技术颠覆性,会改变整个的格局。唐睿思说,它会在三个行业产生碰撞:一是汽车行业,因为它会对汽车行业产生颠覆性变化;二是半导体行业,因为车本身变成了电脑,电脑则需要芯片;三是云,云端的服务,人和车之间的互动不仅仅是触屏和接触,人和车的接触会到云端进行互动。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也会给市场造成巨大碰撞。
报告中指出,无人驾驶的实现对于社会,不单是经济价值的创造,更多是对社会价值的创造。这里面我们首先放得是安全, 常驻麦肯锡上海分公司的全球董事合伙人及本报告作者之一吴听解释,尽管目前无人驾驶未能实现技术上的完全安全性,但未来如果真的能够实现这个承诺的话,无人驾驶对于社会能够产生很大的价值;其次,无人驾驶能够平均每天为司机节约50分钟时间;三是方便出行,可帮助不会驾驶的人;并且,与租赁或购买汽车相比,自动驾驶带来的新出行模式可以降低每公里的成本;随着事故的减少,堵车成本和医疗开支也相应降低。
在整个产业链里面,除了车辆本身之外,还有车辆所带动的其它经济效应。报告中,我们计算了基于无人驾驶的出行订单的金额,这个量会非常高,如果汽车销售本身可能增长大概50%的话,基于出行无人驾驶体量的增加可能是3倍的概念,当这个技术越来越成熟的时候,我们出行会越来越依赖无人驾驶的技术。吴听说,针对这一调查,团队进行了测算,剔除了对于车队运营的一些基本的成本,只考虑司机的成本、车辆本身的维护,以及日常的维护和成本的折旧。预测无人驾驶在未来大概10年左右,会在成本上优于目前基于传统车的出行方式,也就是说这个基于无人驾驶的出行方式会真正的迎来一个大幅度的增长。
商业模式也会发生变化。唐睿思补充道,但是未来很多的车辆,很多时候都是卖给滴滴这样的出行公司,可能是滴滴打车,也可能是政府背景的出租公司,甚至是车厂。很多时候这是B2B的,不再是B2C的,游戏就完全变化。政府知道这个游戏该怎么玩,他们会关心技术,会关心数据的安全性,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都会出现这种情况。
未来自动驾驶在中国需适应中国的特殊市场
而自动驾驶,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在中国,你会看到5000亿美元的价值创造机会。唐睿思说,为什么我们能从共享出行发掘这么大的价值?但如果人工被电脑取代,这部分的成本会大大降低。
报告预计,在中国,到2030年,自动驾驶将占到乘客总里程(PKMT)的约13%,到2040年将达到约66%;自动驾驶乘用车将达到约800万辆,到2040年,将达到约1350万辆;截止2030年,自动驾驶汽车总销售额将达到约2300亿美元,到2040年将达到约3600亿美元;基于自动驾驶的出行服务订单金额将达到约2600亿美元,到2040年将达到约9400亿美元。
中国消费者对自动驾驶的兴趣之高,是我始料未及的。唐睿思说,麦肯锡的一项近期调研显示,49%的中国消费者认为全自动驾驶非常重要,另有49%的中国消费者认为它可有可无。这一结果与德国及美国消费者形成鲜明对比:仅16%的德国和美国消费者认为全自动驾驶非常重要,另有53%的德国和美国消费者认为它可有可无。中国消费者愿意为购买自动驾驶车辆支付高达4600美元的溢价,而美国和德国则分别为3900美元和2900美元。当然这里面我们仍然要强调是,现在谁也没有真正看到过,或者使用过一个真正意义上的Level4技术以上的无人驾驶的车辆,其实所有的调研是基于大家对于无人驾驶本身的理解,所以我们不能完全相信这个调研,但是至少这个市场上大家的开放程度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调研来证实。吴听说。
第一,中国本身是一个后发国家的优势,所以相对来说它接触新的东西更加不会觉得稀奇。第二,中国消费者的数量,中产阶级数量的提升速度非常快的,这两个方面会导致中国消费者对于新的技术应用相对来说更加明显。常驻麦肯锡上海分公司的全球董事合伙人及本报告作者之一王平解释了无人驾驶在中国消费市场广阔的原因。
吴听说,在未来5到10年,可能在一些比较简单的应用场景,比如在城乡接合部或一些人口比较稀疏的地方,无人驾驶会先于其他的地方普及,但是这个应用场景会逐渐越来越复杂。未来的无人驾驶需要适应中国特殊的国情,但唐睿思同时也表示,虽然中国的路况更加复杂,但使用的技术都是一样的。
中国围绕自动驾驶正在涌现出大量的资本和初创公司
目前,大量的中国企业正着手开发自动驾驶技术架构的核心构成要素,包括激光雷达、摄像头、处理器、软件和地图/基于位置的服务等。在2012至2017年间,约有70亿美元的风险投资投入到中国的自动驾驶技术企业,这一数额与在同期投资于美国初创企业的金额相当。中国的平均交易规模是7200万美元,是美国平均交易规模的两倍。
吴听说:目前各项指标显示自动驾驶在中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其他国家的消费者相比,中国消费者正考虑购买自动驾驶车辆,尤其是在高端市场。事实上,与其他国家的消费者相比,中国的汽车买家尤其注重自动驾驶车辆的性能。
唐睿思(Christopher Thomas)说:中国市场的汽车制造商、高科技公司及出行服务提供商似乎以为自动驾驶现象是一二十年之后的事,推迟定位战略可能损失影响力和自由度。公司现在就应该在以下方面采取行动:决定参与领域;开发接触技术架构的路线图;决定合适的联盟和生态系统战略;发展战略敏捷性,在市场上出现新数据时更新其方法。
王平说:我们相信,中国在发展自动驾驶过程中,本土公司和跨国公司将会取得平衡。尽管本土参与方竞争力日益增强,但跨国公司在市场上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因为消费者仍会选择购买国际化车辆制造商生产的汽车。
吴听称,假设中国需要走得比其它国家快的话,第一政府要更多开放试验的区域,让我们把数据积累做起来;第二,怎么通过目前的资本市场对于整个无人驾驶的拥抱,把技术提升上去,因为技术有一部分还制约于国外的公司。但是一旦成本能够体现出来的话,我们觉得其实是有这个机会。
至于什么样的公司能够成为赢家,唐睿思表示,目前这个问题还为时过早,很多人现在都在试验当中,都在试探性的来做这个事情。
因为这个行业整体是处于一个诞生期,所以我们在做分析的时候,不管是从客户这边的调研,还是做一些预测的分析,这些都有很大的不确定因素,但是正是因为这些不确定因素,逼迫我们能够把未来能够引导整个新的产业发展的背后驱动因素能够想得更清楚。吴听说。
来源:经济观察网
来源:
标签:
相关信息
MORE >>-
电煤需求淡季库存高位 现货交易冷淡价格走平
4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调节局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要求充分认识严格合同履约的重要意义,严格落实合同履约的各项要求,强化双向监管,加大违约认定力度,严格激励约束措施,切实做好电煤中长期合同履约工作。
-
政府引导基金对社会资本的有效引导
作为政府投资的创新性政策工具,政府引导基金又称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是由政府出资设立,遴选专业化的风险投资机构作为子基金管理人实施市场化运作管理,进而吸引社会资本共同成立子基金,采用股权投资方式投资政府重点扶持产业的创业企业,形成财政资金杠杆放大效应的政策性基金。
-
比亚迪的大航海时代
中国引领了新能源汽车的全球普及潮流。作为引领者比亚迪,在国内拿到了超3成市场份额之后,也将目光转向国际市场,开始书写中国新能源汽车走出去的新传奇。
-
专精特新“小巨人”申请进入优化竞争,关注认定指标变化趋势
专精特新“小巨人”的申请难度也将越来越大,将从数量目标转向质量目标,认定工作和复核工作同步进行,进入不断优化的阶段。
-
企业如何参与碳交易市场?
3月15日,生态环境部发布通知,面向社会就铝冶炼行业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和《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技术指南》公开征求意见。
-
碳排放权交易对普通人有什么影响?
排放权交易是一种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的的环境政策和市场机制。它将二氧化碳的排放权视为可交易的商品,以达到降低排放总量的目标。本文将探讨碳排放权交易的意义以及其对普通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