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旺达梁锐:固态电池是大趋势,但难以大规模取代液态锂电池
2025-11-05
中国电源产业网
导语:近日,2025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大会在山东枣庄举行,大会联合承办方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聚合物固态电池新品,并接受《中国制造》采访。
近日,2025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大会在山东枣庄举行,大会联合承办方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聚合物固态电池新品。该产品能量密度>400Wh/kg,循环寿命可达1200次以上,所需外部压力<1MPa,并通过200℃热箱等严苛安全测试,具备超高安全性,引发行业对固态电池技术商业化的高度关注。其间,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首席可持续发展官(CSO)梁锐接受《中国制造》采访,结合26年锂电从业经验与产业观察,就固态电池发展阶段、技术瓶颈、商业化路径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论述,其“固态电池是大势所趋,但短期内大规模取代液态电池的难度较大”的观点,为行业理性看待技术迭代提供了重要参考。

● 固态电池的核心目标:安全基础上提升能量密度
“做固态电池的初心,第一个标准是安全,在安全的基础上提高能量密度才是固态电池的发展之路。”梁锐明确指出,固态电池成为行业趋势的核心逻辑,在于解决现有液态锂电池的性能瓶颈与安全隐患。
从技术机理来看,梁锐解释,当前液态锂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迅速——磷酸铁锂电池已能做到200Wh/kg左右,三元电池可达300Wh/kg左右,而若想进一步突破,需采用高硅负极或者锂基负极等新材料。但高硅负极存在膨胀问题,而锂基负极易引发锂枝晶问题:在液态有机电解液环境下,锂枝晶可能刺穿隔膜造成内短路,进而导致热失控。固态电池通过固态电解质替代液态电解液与隔膜,既能从根源上解决锂枝晶风险,又能配合高能量密度负极实现性能跃升,这是其被视为“大势所趋”的关键原因。欣旺达此次发布的聚合物固态电池,在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及安全测试上的突破,正是这一技术方向的实践成果,印证了固态电池在安全与性能上的潜力。
从行业需求来看,梁锐提到,电池技术的迭代始终围绕“在有限空间内存储更多电能”的核心诉求,如同手机电池从“大哥大”时期的笨重形态演进至如今的轻薄高容,固态电池正是契合这一需求的重要方向。目前行业探索的固态电解质技术路线主要有四条,分别是聚合物、氧化物、卤化物、硫化物,其中硫化物因电导率最高,成为日本、美国及国内多数企业的主流选择。
● 商业化瓶颈:技术、材料与工艺的多重挑战
“日本人、美国人号称2027年实现固态电池产业化,我个人觉得可能过于自信,最乐观的估计是2030年后可能小批量生产。”梁锐直言,当前固态电池仍面临多重未突破的瓶颈,远未达到大规模商业化条件,即便如欣旺达此次发布的新品,也需在量产成本、工艺适配性上持续攻关。
首先是核心材料的安全性与工艺适配性问题。梁锐指出,主流的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存在明显短板:在空气中易与水反应产生有毒的硫化氢,且电池工作需要10MPa以上的外部加压,既不符合商业化安全标准,也增加了制造难度与成本。此外,固态电池固-固界面接触难题尚未彻底解决——电极与电解质无法实现100%紧密接触,需依赖界面层技术打通离子通道。虽有中国科学院团队通过碘离子构筑接触层取得突破,欣旺达此次发布的聚合物固态电池也实现了<1MPa超低外加压力下的稳定循环,展现出工艺优化潜力,但该类技术仍需进一步验证规模化生产的可行性,距离全面产业化应用还有较长距离。
其次是技术体系与制造工艺的不成熟。梁锐强调,固态电池并非单一材料的创新,而是涉及材料制备、电极设计、装配设备的全链条变革。目前行业既无成熟的固态电池技术体系,也缺乏适配的生产设备与工艺标准,例如电极制备需重新设计配方与流程,装配环节需攻克高压封装等难题,这些都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与巨额投入。
最后是经济性与替代可行性问题。梁锐以铅酸电池为例,指出已有100多年历史的铅酸电池,至今仍在低速车、备用电源等场景广泛应用,并未被锂电池完全取代,核心原因在于其性价比与场景适配性。同理,液态锂电池已形成成熟的产业链生态与成本优势,即便固态电池未来小批量量产,也难以在性价比上快速超越液态锂电池,更无法实现“大规模取代”。
● 企业应对策略:渐进迭代,紧扣客户与场景需要
“固态电池的发展是渐进过程,我们采取‘从半固态到全固态’的策略,必须紧跟客户需求,深入研究应用场景。”梁锐透露,欣旺达在固态电池领域的布局,始终以贴合实际应用为导向,此次聚合物固态电池的发布,正是渐进式迭代的重要节点。
在技术路径上,梁锐表示,企业未盲目追求“全固态”概念,而是从固液混合电池(原半固态电池)切入。目前360Wh/kg的固液电池已应用于飞机、无人机等场景,这类场景对能量密度与安全性要求高,且对成本敏感度较低,适合作为技术验证与客户需求挖掘的载体。此次发布的聚合物固态电池进一步丰富了技术路线布局,通过实际应用可精准捕捉客户痛点,例如飞行器对电池轻量化、快充性的需求,反哺技术优化与方案完善。
在资源投入上,梁锐强调,固态电池研发需“有资金、有人才、有协同”:欣旺达每年投入大量研发资金,组建跨材料、工艺、设备领域的复合型团队,同时深化产学研合作。企业已联合国内顶级科学家,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向产业化技术转化,例如针对固-固界面接触技术展开联合攻关,此次聚合物固态电池实现超低外加压力下的稳定循环,正是技术研发与实践结合的成果,加速突破了核心瓶颈。
在标准认知上,梁锐提到,国家可能会出台新文件,将原“半固态电池”统一称为“固液电池”,明确其含液体的技术属性,与“固态电池”加以区分,防止概念混淆。他认为,这一调整有助于行业理性看待技术阶段,避免“唯固态论”的盲目跟风,引导企业聚焦“是否满足场景需求”“能否平衡安全与成本”等实际问题,而非单纯追求技术标签。
梁锐的论述清晰展现出固态电池技术的“理想与现实”:作为兼具能量密度与安全性能的技术方向,其长期价值毋庸置疑,欣旺达此次聚合物固态电池的发布更印证了技术突破的可能性,但短期面临的材料、工艺、成本瓶颈,决定了商业化进程必然是循序渐进的。对于行业而言,需摒弃“技术跃进”的幻想,以“渐进迭代、场景适配”的务实思路推进研发;对于企业而言,唯有持续投入核心技术、深度绑定客户需求、构建产学研协同生态,才能在固态电池的长期竞争中占据主动。(中国制造/编辑:陈相龙)
编辑:中国电源产业网
来源:
标签:
相关信息
MORE >>-
中国移动总经理何飚:聚势向新 铸就卓著品牌
10月29日,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2025中国品牌论坛在河北雄安新区举行。中国移动总经理何飚参加论坛,并作题为《聚势向新 铸就卓著品牌》的主旨发言。
-
刘宝生:电池成 “新时代血液”,深度赋能千行百业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理事长刘宝生在IBIE 2025主论坛致辞中表示,随着技术的突破与应用创新,电池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角落,成为赋能千行百业、驱动低碳转型、实践智能制造的“新时代血液”。
-
李圣甫: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意义的深度剖析
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不仅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而且是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需要。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必须把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好,增强我们从容应对风险挑战的底气。
-
林毅夫:中国经济的内在逻辑与新挑战
2025年4月28日晚,在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国发院名誉院长、南南学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教授的著作《解读中国经济: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下的民族复兴之路》更新再版之际,北大国发院、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及北大出版社联合主办北大国发院承泽论坛第39期暨北大博雅讲坛第656期活动,林毅夫教授应邀做主题演讲。
-
欧阳明高:5年后看好这4项技术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在2025泰达汽车论坛上演讲时,点名这四项在未来5年非常有前景的技术。
-
焦点访谈丨能源转型 提质焕“新”
5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绿电直连”这一新能源供用电新模式的规则框架,旨在促进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满足企业绿色用能需求。确保能源安全、经济、清洁和可持续供应,对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风光新能源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正在为能源转型提质焕“新”提供绿色动能,共同引领我们迈向一个更加清洁、可持续的未来。




中国电源产业网网友交流群:2223934、7921477、9640496、11647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