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钢: 向中央建议:将氢能作为能源管理而非危化品处理
2018-11-21
中国电源产业网

导语:11月9日,十三届全国政协第十四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等四部委的负责人现场作了互动交流。
11月9日,十三届全国政协第十四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等四部委的负责人现场作了互动交流。
本次双周协商会主题聚焦“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庆黎、夏宝龙、辜胜阻出席会议,包括许家印、李稻葵、竺延风等10位全国政协委员及王传福、李斌等2名企业代表与会。
为开好本次双周协商座谈会,此前,万钢带队,致公党中央与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组成调研组,赴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四省市调研,召开8场座谈会,与85位政府部门及企业家代表进行交流,实地走访企业19家,涉及不同所有制,涵盖上下游全产业链。
在本次会议上,与会人士纷纷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在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过渡的关键阶段,要研究制定面向2035年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规划,尽快明确分类别、分地区的禁售燃油车时间表,稳定产业发展预期。
此外,还要优化财政补贴政策,提前明确补贴退坡时间节点。鉴于发展阶段特点,燃料电池汽车在2025年前应继续给予财政补贴。
全国政协副主席 万钢
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说: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各有优势,面向量大面广的远程公交、双班出租、城市物流、长途运输等市场需求,应及时把产业化重点向燃料电池汽车拓展,鼓励骨干企业和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区域商业化运营示范,实现汽车产品型谱电动化全覆盖。他还指出,相比之下,建设氢能基础设施任务更加艰巨。建议有关部门研究借鉴欧美等国经验,将氢能作为能源管理而非危化品处理,在制定新的发展规划过程中,尽快破除制约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标准检测障碍和市场准入壁垒。
全国政协常委 欧阳明高
全国政协常委欧阳明高说:氢能燃料电池技术是全球公认的新能源领域革命性技术,其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又是重中之重。
我国开创了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技术特色,但要大规模产业化还需解决燃料电池“卡脖子”技术及其高成本问题,尤其是燃料电池“芯片”——膜电极技术和高比能量低成本车载储氢瓶技术。他建议将车用燃料电池技术作为“十四五”国家重点专项,力争实现燃料电池汽车技术革命性突破。还要充分认识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的复杂性,借鉴全球通行做法,开放创新,尽快建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氢能燃料电池产业链。
全国政协委员 胡军
全国政协委员胡军说:目前调研发现,与日韩欧美相比,我国氢燃料电池产业链已全面落后。相关企业和投资者反映的问题主要有两个:
一是,加氢站立项审批难,涉及国土、住建、规划等诸多部门,环节较多,缺乏明确统一的审批流程,希望能尽快建立有效的协调联动机制。
二是,燃料电池用氢在我国仍按照传统危化品管理。国外发展氢能源的国家大都将氢气作为新能源管理,很多加氢站跟加油站建在一起。希望能科学分析燃料电池用氢的安全性,确定安全合理的氢管理模式。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林念修说:氢能利用是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也是新生事物,尚无成熟经验。当前,氢燃料的生产、储运、供应体系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氢能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建议在有条件的地方、特定区域可进行示范应用、循序渐进。下一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不断完善政策,推动氢能利用及氢燃料电池产业健康发展。
编辑:中国电源产业网
来源:新华社人民政协网
标签:
相关信息
MORE >>-
欧阳明高院士:大容量电池中磷酸铁锂的燃爆指数是三元的两倍
第四届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CIBF2023深圳)国际交流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做主旨发言。他表示,一般认为磷酸铁锂电池是比较安全的,本质上对于小的磷酸磷酸铁锂电池的确如此,但大容量的电池,内部温度可以超过800度,这超过了磷酸铁锂正极分解的温度。
-
6位大咖!畅谈风光储氢协同助力新型电力系统构建!
会议以“风光储氢协同发展助力实现新型电力系统”为主题,由国际能源网、国能能源研究院主办,中国电科院、阿特斯、明阳智能、隆基氢能、天合储能作为支持单位。近3万人次在线观看。
-
如何发展电池和新能源产业?看两会代表们怎么说
如何发展电池和新能源产业?2023年全国两会已经拉开帷幕,那么,对于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氢能产业,代表们又带来了哪些提案呢?下面就来一起看看吧!
-
于清教:今年中国新能源车产销或超900万辆 锂电池出货量将迈入TWh时代
于清教预测,在乐观情况下,预计2023年中国锂电池的出货量将迈入TWh时代,2025年全球的锂电池出货量预计超2TWh!2023年中国新能源车的产销量预计将突破900万辆甚至冲击千万辆目标。
-
黄奇帆:万亿级美元市场的大布局
近日,第七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在河北保定召开。中国金融40人论坛学术顾问、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在主论坛的演讲中表示,应以制造业为重心,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
杨裕生院士:十措并举推动储能电池发展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今后40年的奋斗任务,人人有责、代代相传。实现“双碳”目标必然要用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建立以新型电力系统为主体的新型能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