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明高:动力电池安全技术将成企业竞争主战场
2018-09-29
中国电源产业网

导语:9月20日,在全球未来出行大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执行副理事长欧阳明高,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创新环节中,重点提到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安全问题。
n 中国电源
9月20日,在全球未来出行大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执行副理事长欧阳明高,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创新环节中,重点提到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安全问题。
今年电动汽车事故自燃事件频发,根据国外电动汽车自燃起火的原因主要是碰撞后起火。国内电动汽车“起火”则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电池类型以三元电池为主,比例超过一半,当然也有磷酸铁锂电池;第二,圆柱形电池为主,因为圆柱电池外部是钢壳,卷的比较紧,一旦发生热失控,它会爆炸,之后会引燃其他电池。第三,充电失火的事故占比较大。
欧阳明高指出,电池热失控是事故主要原因。电池的热失控在电池达到一定温度后产生了连锁的负反应,也就是放热反应。电池温度快速上升,最高速度可达每秒钟温升接近1千度。
热失控是怎么引起的?欧阳明高说:首先是电池过热而导致热失控,过热的原因则有可能是电池包本身温度不均匀、过充过放、外短路、内短路等等,这些电会放热,还有机械原因,如进水、密封不好、碰撞等。
欧阳明高把动力电池自燃主要认为是产品质量问题。产品质量是指产品在设计、制造、验证、使用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守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主要有三类:1、电池产品测试过程验证不足;2、车辆使用过程中遇到可靠性变化;3、充电安全管理技术有问题。
在欧阳明高看来,高比能量电池面临更严峻的安全技术挑战。根据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比能量发展的趋势,我国将迅速向300wh/kg的高比能量电池迈进,高比能产品也会进入市场。例如,高镍三元811电池很快就会进入市场,这些高比能量的电池比原有的相对低的比能量的电池,所面临的安全技术的要求会更高。
高比能量电池热失控的呈现几个特征温度。欧阳明高表示,一般来说,当电池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电池就会自产热,这个温度为T1温度,产热发生到一定程度无法抑制,热失控触发,形成T2温度,最后温度上升到最高点就称之为T3温度。热失控机理主要发生在T2到T3阶段。一般认为是内短路造成热失控,但是研究中发现,高比能量则不完全由短路引起。高比能电池在没有内短路情况下,同样会发生热失控。原因主要为高比能量电池的耐高温新型隔膜到200度以上没有变化,电解液基本完全蒸发,但在230-250度时,正极材料相变放出的氧与负极反应产生放热高峰。
欧阳明高强调,各种不同镍含量的三元锂离子电池有差异。811电池与常用的622或者532相比,放热峰明显的都比其它高,这表明811的热稳定性较差。经过分析得到初步结论,高镍正极对全电池安全有较大的影响,硅炭负极对安全在初期影响不大,但是在循环衰减后影响比较大。
应对这种热稳定差也有一系列的改进途径,通过新的方法,一,利用单晶颗粒来替代多晶的正极材料,电池的热稳定性会有好的改善,相应的安全性也会有很好的保障。二,通过对热失控蔓延过程的测试和仿真的传热分析,设计了一种隔热的方法,就是在主导传热的路径上加隔热材料,实验结果确实达到了隔断热失控蔓延的效果。第三,热失控的诱因是内短路,用电池和事故电池的分析发现,电池制造时均匀的极片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会产生折叠区域的破裂,容易发生局部的析锂,从而导致热失控。
内短路分以下几类,1、铝集流体和负极相连是最危险的内短路。2、充电。比如电池的不一致性导致的,因为不一致,充电过程中有的地方已经充满,有的地方还没有充满,就会导致有一些充满的电池微过充,接着就会在负极材料上析锂,产生锂枝晶,就是所谓的析锂,导致安全性变差,甚至短路。3、老化。电池老化后不一致性会扩大,电池管理的精确性也会变差。另外,低温环境下的老化会严重影响电池的热稳定性,发生热失控的自生热温度会降低,这就更容易导致热失控。
欧阳明高指出:通过研究发现,保障电池系统安全性的核心是研发先进的电池管理系统。目前,在电池管理系统方面,国内的产品功能不足、精度不够,尤其是安全功能不全,这就需要加大电池管理系统的研发力度。
该如何彻底解决电池安全性问题呢?欧阳明高表示,近期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来保障安全性,但是长远看,要保障电池的绝对安全就需要前瞻性的科学研究。锂离子动力电池高比能是全世界范围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不能因为有安全问题就不发展高比能量电池,关键是把握好高比能量与安全性之间的平衡点。比如:高镍三元锂离子动力电池安全问题,其机理是正极会释放氧,我们可以通过界面的修饰来延缓正极释氧,提高稳定性;再一个就是开发下一代的固态电解质,从根本上解决电解液燃烧的问题。 基于各国动力电池技术路线的比较,短期是液态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下一步将会向固态电池方向发展。欧阳明高建议应该走类似的路径,即短期是液态电解质,发展高镍三元正极和硅炭负极,通过电池管理系统和热蔓延的抑制来防止安全事故发生,这类电池能够满足电动汽车500公里续驶里程的要求。中长期,从液态电解质逐步过渡到全固态电池,估计在2030年全固态电池将会得到产业化应用。
欧阳明高在动力电池政策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原有的产业化目标(2020年单体达到350瓦时/公斤,系统260瓦时/公斤,循环寿命2000次)是偏高的,从安全角度考虑,我认为不宜强行推行。
第二,补贴政策要符合技术发展的规律,对能量密度的提升不宜过快、不宜更改过频,这是我对财政部的建议。
第三,尽快推出电动汽车安全年检规范。为了更好处理和分析电动汽车事故,最好有电动汽车黑匣子,同时电池包要留有消防安全的接口,目前的电池包封的很死,导致消防灭火时困难重重,这些都是对公安部的建议。
最后,电池安全是电池技术革命性突破的第一重点,也是纯电动汽车性能提升的第一关键,电池产业发展越到后期,电池安全也会遇到技术瓶颈,比如十分钟充300公里以上的电的快充技术,会对电池安全带来挑战,电压从300V提高到600V甚至800V,这些都与安全相关,也是今后纯电动汽车竞争的主战场。
安全是电动汽车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需要全面提升现有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技术,并全力突破新型固态电池技术。
编辑:编辑部
来源:《电源工业》杂志
标签:
相关信息
MORE >>-
欧阳明高院士:大容量电池中磷酸铁锂的燃爆指数是三元的两倍
第四届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CIBF2023深圳)国际交流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做主旨发言。他表示,一般认为磷酸铁锂电池是比较安全的,本质上对于小的磷酸磷酸铁锂电池的确如此,但大容量的电池,内部温度可以超过800度,这超过了磷酸铁锂正极分解的温度。
-
6位大咖!畅谈风光储氢协同助力新型电力系统构建!
会议以“风光储氢协同发展助力实现新型电力系统”为主题,由国际能源网、国能能源研究院主办,中国电科院、阿特斯、明阳智能、隆基氢能、天合储能作为支持单位。近3万人次在线观看。
-
如何发展电池和新能源产业?看两会代表们怎么说
如何发展电池和新能源产业?2023年全国两会已经拉开帷幕,那么,对于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氢能产业,代表们又带来了哪些提案呢?下面就来一起看看吧!
-
于清教:今年中国新能源车产销或超900万辆 锂电池出货量将迈入TWh时代
于清教预测,在乐观情况下,预计2023年中国锂电池的出货量将迈入TWh时代,2025年全球的锂电池出货量预计超2TWh!2023年中国新能源车的产销量预计将突破900万辆甚至冲击千万辆目标。
-
黄奇帆:万亿级美元市场的大布局
近日,第七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在河北保定召开。中国金融40人论坛学术顾问、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在主论坛的演讲中表示,应以制造业为重心,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
杨裕生院士:十措并举推动储能电池发展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今后40年的奋斗任务,人人有责、代代相传。实现“双碳”目标必然要用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建立以新型电力系统为主体的新型能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