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中国电源产业网-新能源与电源官方网站

绿色能源,点亮世界,全球服务,互惠共享——2025中国国际智能制造与电源产业发展论坛在服贸会期间成功举办!

2025-09-16   

中国电源产业网

导语:金秋时节,硕果盈枝,在这充满活力与希望的日子里,2025 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暨中国国际智能制造与电源产业发展论坛如期而至。由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电能系统分会、世界紧急救援组织、中国电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北京电源行业协会联合主办的2025中国国际智能制造与电源产业发展论坛于9月13日,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期间盛大举办。

image.png

image.png

金秋时节,硕果盈枝,在这充满活力与希望的日子里,2025 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暨中国国际智能制造与电源产业发展论坛如期而至。由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电能系统分会、世界紧急救援组织、中国电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北京电源行业协会联合主办的2025中国国际智能制造与电源产业发展论坛于9月13日,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期间盛大举办。

来自国家发改委、工信部、海装、船舶、国家电网、中国安全产业协会、青岛市李沧区政府等有关领导,蒙古国交通部海运与陆港司、联合国、世界紧急救援组织、国际道路救援理事会、肯尼亚中国总商会、香港国际联盟总商会、亚欧非贸易投资联合促进会、世界华商合作联盟组织、特斯拉新能源等国内外港澳嘉宾,以及全国各地智能制造与新能源、电动汽车、光储充一体化、大专院校、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专家嘉宾近200余额人出席了本届论坛大会。

image.png

image.png

北京大学教授、北京电源行业协会理事长其鲁先生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词。其理事长在致辞中表示,我们因“新能源与储能电源产业融合发展” 这一共同主题相聚于此,这份相聚既承载着对全球能源转型未来的期许,更蕴含着跨领域、跨国界合作共赢的机遇。当前,全球能源体系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新能源产业的崛起与储能电源技术的突破,如同两股强劲的力量,共同构成了能源转型的 “双引擎”,深刻改变着全球能源格局,也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image.png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原司长黄利斌先生在致辞中指出,今年是“十四五” 的收官之年,也是即将开启“十五五”新的五年规划的重要一年,各方面部署在按部就班抓紧推进。“十五五”将是我国工业领域实现碳达峰的决战时期。本次论坛以智能制造与电源产业深度融合为主题,聚焦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培育新质生产力等产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汇聚国内知名学者、专家各展所长、建言献策,必将在推动我国新型工业化建设和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的进程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image.png

黄司长强调,面向“十五五”,工业碳达峰的时间节点日益临近,绿色低碳转型的压力更加紧迫。一是,以“场景革命” 推动技术落地。电源产业要深度融入制造业生产流程。二是,以“协同生态” 破解中小企业困局。建议龙头电源企业联合智能制造服务商,推出“轻量化改造包”。三是,以“全球视野” 构建竞争新优势。面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我们既要加快制定“储能 - 制造” 融合的中国标准,也要推动绿电、绿氢等技术“走出去”。

最后,黄司长寄语本次论坛:智能制造是工业的“大脑”,电源产业是工业的“心脏”。期待各位以“双碳” 目标为纽带,打通 “发 - 储 - 用 - 智” 全链条,让更多“中国方案” 成为全球绿色工业的“通用语言”。

image.png

image.png

工业和信息化部安全生产司原司长、中国安全产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金鑫先生在致辞中,围绕着安全产业发展,提出了电源行业共同构建“电力安全命运共同体”,将安全基因注入每一度电、每一台设备,让智能制造的“引擎”跑得更稳,让绿色能源的“动脉”流得更畅,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

金副理事长指出,当前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深化,电力能源安全已成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更是安全产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创新的主战场。当前电力能源安全面临三重挑战:一是新能源装机占比突破 50%,电网波动性加剧;二是储能、氢能等新型设施快速落地,安全标准亟待完善;三是国际供应链重构期,关键设备 “卡脖子” 风险犹存。电力能源安全必须以 “全链条安全” 为导向,推动 “三个融合”。其一,技术融合,加速 5G、数字孪生在电力巡检、应急抢修中的应用;其二,标准融合,联合应急管理部、工信部制定《新型电力系统安全技术指南》;其三,生态融合,依托服贸会平台,促进“安全 + 能源 + 制造” 跨领域协作。

金副理事长特别强调,中小企业是电力安全的“神经末梢”。我们发现,县域电网的智能化改造滞后率达 37%,亟需通过 “专精特新” 培育计划,引导安全产业资源下沉。建议在座企业关注 “三大场景”:农村电网防雷改造、工商业储能消防、微电网黑启动应急,这些领域正迎来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机遇。

image.png

image.png

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电能系统分会理事长尹鲁章先生在致辞中说到,在当下,智能制造与电力能源已然成为驱动全球经济前行、重塑产业格局的核心动力。智能制造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深度赋能生产环节,让生产流程具备高度自动化、智能化与柔性化。企业借助智能设备与系统,可实现生产流程的精准把控、实时监测以及动态优化,不仅显著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还能大幅提高产品质量,有力推动制造业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大步迈进。以汽车制造业为例,众多企业引入智能生产线后,不仅产能大幅提升,更能依据客户个性化需求快速定制生产,充分满足了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尹理事长表示,智能制造与电力能源相辅相成、协同共进。智能制造的发展,对电力能源的稳定性、可靠性与清洁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是智能设备与自动化生产线持续运转的重要保障。而电力能源行业借助智能制造技术,得以实现电网的智能化运维、能源的精准调度以及高效的能源管理。例如,智能电网运用大数据分析精准预测电力需求,优化电力分配,有效降低电网损耗;在能源生产环节,智能制造可实现能源设备的智能化控制与故障诊断,显著提升能源生产效率与安全性。

image.png

image.png

随后,世界紧急救援组织秘书长凌金麒女士在致辞并就世界紧急救援组织(World Emergency Rescue Organization,简称 WERO)进行了概述。是一个全球性紧急救援国际组织(NGO 组织)。成立于 2020 年 8 月,WERO总部位于美国纽约。是致力于加强全球的防灾减灾救灾综合能力,提供紧急援助相关事业的发展和协调服务。贯彻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及国际社会有关紧急救援的方针政策,通过整合协调救援资源,促进国际紧急救援体系及相关产业建设。业务遍及全球 156 个国家,现已有 11 个国家开通 WERO 救援航空网络。

其一,在为全球合作伙伴提供紧急救援方面的信息、产品、服务、科技、学术、人员、文化交流的优质平台。

其二,在合作国家打造国际一流的救援航空物流运输网络和紧急救援产业基地。

其三,开展紧急救援产业培育,通过贸易博览会、采购大会和产业峰会论坛等形式,展开国际间合作与协调,同时对需要的产业和人才进行紧急救援能力培训。另外,还进行尖端科技研究,为紧急救援的各个环节提供技术赋能,开展紧急救援理论、政策、体制、法制、运作研究,加强学术交流,推动国际紧急救援理论、政策和法规体系建设,收集并反映全球有关紧急救援信息和情况,研究市场规则,参与重大紧急救援预案的制定和鉴定,配合有关重大紧急救援事项的处置以及全球紧急救援事业的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开展工作。她特别表示,将为世界各国储能发电、移动电力储能救援设备等方面,为中国乃至世界做出积极的贡献。

image.png

image.png

在接下来的主题论坛上,首先演讲的是原国务院参事、原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局长徐锭明 先生,他为大家分享的主题是《绿能数知发展与智能制造》。徐参事就国家层面绿色能源与数字信息技术(数知)的融合发展政策,以及智能制造的崛起,为推动产业变革与升级的关键力量,推动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国际化进程,实现互利共赢指明了方向。

image.png

image.png

蒙古国海事管理局陆港投资主管丹巴・拜格玛女士,做了《蒙古陆港发展的重要性》的主题演讲。她表示,“一带一路” 倡议为沿线国家的合作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中蒙两国更是借此东风,在经贸、基建、能源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务实合作,成果丰硕。蒙古国虽地处内陆,但我们始终积极探索融入全球贸易网络的新路径,努力将地理特点转化为发展机遇。此次来到中国,我们满怀期待,希望能与各位行业精英深入交流,共谋合作发展的新篇章。

image.png

image.png

中国舰船研究院原院长、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原总工程师 方书甲先生,演讲了《源创未来,智赢天下——海洋强国战略与智慧海洋工程对电力电源需求分析》主题报告。方院长精彩的演讲,紧紧围绕电力电源作为智慧海洋工程的“动力心脏”,其性能、稳定性与可靠性直接关乎整个海洋工程的成败。海洋强国战略与智慧海洋工程对电力电源、动力能源等方面的需求,对于推动海洋领域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以及实现海洋强国目标具有深远意义。

image.png

image.png

世界紧急救援组织国际道路救援理事会IVRC干事长、国际碳中和研究院交通领域高级专家渠桦先生,他为大家演讲主题是《世界紧急救援与道路交通应急救援机制》。渠干事长精彩演讲,让我们充分了解了,世界紧急救援组织是以联合国《国际搜寻与救援公约》为基础,构建“国家主导 + 国际互助” 体系,涵盖灾害预警、跨域调度、物资储备等环节。道路交通应急救援是世界紧急救援在 “陆地交通场景” 的细分落地,通过相关组织机构,为世界命运共同体目标做出贡献。

image.png

image.png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互联网研究院网络研究所所长张旭先生,他的演讲题目是《工信部全国装备供应链+工业互联网标识平台建设与应用》张所长让我们了解到,在全球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浪潮中,工业互联网已从概念倡导步入深度落地阶段。作为工业互联网的神经枢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通过赋予万物唯一“数字身份证”,打破信息孤岛,推动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互联互通。

image.png

image.png

深圳市禾望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光伏产品及解决方案部高级经理郑国栋先生,做了《地面电站光伏系统解决方案与应用》技术报告,他的精彩演讲,让与会代表充分了解地面电站光伏系统作为集中式光伏开发的核心形态,以大规模、高并网效率、长生命周期为特点,广泛应用于荒漠、滩涂、废弃矿区等开阔场地,其解决方案需覆盖“前期规划 - 系统设计 - 设备选型 - 施工建设 - 运维管理” 全流程,核心目标是在保障安全性与可靠性的前提下,最大化发电效益与投资回报率。

image.png

image.png

工信部信息化学物理电源产品监督检测中心(广东测试中心)主任、广东志成冠军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李民英先生,主题演讲了《海洋工程特种电源供电系统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提出了海洋工程特种电源供电系统技术对于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科考、海洋基础设施建设等海洋工程活动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其关键技术,为海洋工程、船舶等提供了动力保障。

在随后进行的签约仪式上,徐锭明参事、张书豪理事长、张扩金主任、尹鲁章会长、图木尔巴塔尔・巴特额尔德尼省长、丹巴・拜格玛女士、凌金麒秘书长、孙京伟秘书长等领导上台为签约仪式见证。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首先,进行了“共建中国赛能实验室签约仪式”。工信部信息化学物理电源产品监督检测中心(广东测试中心)、广东志成冠军集团李民英主任、中国电源工业协会副理事长王其英、国家电网信息中心原主任、北京电源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张扩金上台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据了解,赛能实验室是在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能源领域民营经济发展若干举措的通知》(国能发法改〔2025〕40 号)的政策东风下应运而生。该实验室由信息产业化学物理电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测试中心)、广东志成冠军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源工业集团公司、北京电源行业协会等多家单位联合发起创建,致力于打造成为能源技术创新与应用的前沿阵地,全面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检测+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平台,推动能源领域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image.png

image.png

接下来进行了“全国工业装备供应链+工业互联网标识电源行业平台建设签约仪式”,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网络研究所所长张旭与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电能系统分会理事长尹鲁章上台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据了解,为落实新型工业化战略部署,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全面赋能电源行业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共同推进全国装备制造业数字供应链平台、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贯通”平台等方面联合开展长期深层次合作。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北京电源行业协会,本着“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原则,发挥各方行业资源,努力建成并依托平台、系统,面向电源行业链主企业构建自主的数字供应链平台,提升链主企业工作效率,促进电源行业企业开拓市场,推进电源行业品牌建设,加速工业互联网标识在电源行业全产业链场景的落地应用,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image.png

image.png

最后,进行是“一带一路”紧急救援采购项目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世界紧急救援组织凌金麒秘书长、北京电源行业协会罗会明秘书长上台签署战略协议。

“一带一路”紧急救援采购项目战略合作,构建跨国应急保障共同体,协议双方主要合作方向是“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多处于自然灾害频发带,且部分地区医疗、交通等应急基础设施薄弱。紧急救援采购项目作为区域应急响应的 “物资中枢”,其战略合作主要围绕“资源统筹、高效响应、风险共担” 核心,整合政府、企业、国际组织力量,构建 “采购 - 储备 - 调拨 - 补给” 全链条协同体系,为沿线突发公共事件(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难)提供快速物资保障。

image.png

作为支持单位的北京信用协会、北京照明电器协会、北京企业投资协会、北京包装饮用水行业协会、北京社会组织党建联合会产业促进委员会、北京电子仪器行业协会、北京钢结构行业协会、北京表面工程协会各兄弟行业协会的代表嘉宾,也一同出席了论坛活动。

image.png

image.png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前景依然光明。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推进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新能源与电源产业将在世界的能源结构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政府将继续加大对新能源与电源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企业应积极抓住市场机遇,加大研发投入和市场开拓力度;公众也应积极参与和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共同推动绿色低碳的能源体系转型。



编辑:电源产业网

来源:《电源工业》编辑部

标签:

相关信息

MORE >>
中国电源产业网官方在线QQ咨询:AM 9:00-PM 6:00
广告/企业宣传推广咨询:
活动/展会/项目合作咨询: 市场部
新闻/论文投稿/企业专访: 李先生
媒体合作/推广/友情链接: 市场部

中国电源产业网网友交流群:2223934、7921477、9640496、11647415

中国电源产业网照明设计师交流群:2223986、56251389

中国电源产业设计师QQ群:102869147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