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张秀振:做“毫米级”工程守护者
2022-08-25
中国电源产业网

导语:“毫米级”标准伴随着张秀振24年的职业生涯。他曾参与赤道几内亚援非项目;也曾战斗在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的现场;如今,在天津港口建设一线,他将精益求精的测量标准融入每一道工序……而他自己,也实现了和党员标准的“毫米级”对接,在今年6月成为中共预备党员。
张秀振
“一定要成功,不成功就跳海!”回忆起2017年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对接时的场景,中交一航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张秀振依然情绪激动。最终,这项超级工程克服了岛隧连桥的世界级难题,实现沉管隧道“毫米级”对接。
“毫米级”标准伴随着张秀振24年的职业生涯。他曾参与赤道几内亚援非项目;也曾战斗在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的现场;如今,在天津港口建设一线,他将精益求精的测量标准融入每一道工序……而他自己,也实现了和党员标准的“毫米级”对接,在今年6月成为中共预备党员。
◆“走出国门的自豪感让我向党靠拢”
1998年,大学刚毕业的张秀振,成为首批工程测量专业“科班生”。
在工程测量一线,张秀振不以“科班生”自居。“干我们这行的,都知道一句话‘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要不断学习,特别是在实践中学。”当别人问张秀振谁是他的师傅时,他总是回答:“每个人都是我的师傅。”
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张秀振很快在多个工程项目中“挑大梁”。2009年初,中国援非项目开工在即,张秀振作为第一批“先遣队员”登上了飞往西非的航班,“一路辗转来到项目部,除了蔚蓝的大西洋,看到的都是贫穷与落后,那里依然流行着国内已经绝迹的伤寒、疟疾,大多数人还在为吃饭、喝水犯愁,甚至施工需要的最基础的潮汐表也没有。”
“走出国门,方知党的伟大、国家的富强。”国内外的强烈反差刺激着张秀振的神经,也让他坚定了建设好项目,在援非一线展现大国形象的决心。
为尽快摸清潮汐情况,张秀振昼夜守在海岸边,利用自动验潮仪设立了临时验潮站,通过大量水位数据分析施工区域潮汐变化的规律,一本纯人工实地观测制成的当地海域首个潮汐表诞生,为海上精准施工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伴随着绸带缓缓飘落,工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如今这项援非工程已成为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一个里程碑。
“这是龙的工程!”张秀振清晰记得该国领导人对这项工程的高度评价,这让他信心倍增:“或许就是这样一种自豪感,让‘许党报国’的种子在我内心萌芽生长。”
◆“申请入党必须先干出成绩来”
回国之后,张秀振第一时间向党组织表达了入党心愿。他拿出准备好的信纸,郑重地写下了“入党申请书”五个字。即将进入正文时,他又放下了手中的笔。“申请入党,必须先干出成绩来!对标先进,我还差得很多。”张秀振又将信纸装进背包。
“这时,粤港澳大湾区正孕育着一项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我又被选为首批先遣队员,来到伶仃洋畔。这座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涉及海底隧道有5.6公里,难度最大的是位于沉管隧道中部的最终接头段。重达8万吨的沉管要在水下实现毫米级对接,是一个世界级难题。为了实现这短短12米的精准对接,2013年在首根沉管开始安装的同时,我们开始攻关。”张秀振说。
4年间,张秀振走访了武汉大学、长安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反复研究施工海域气象水文资料,不断分析外海深水沉管安装对接过程中的受力及运动原理,创新提出并建立“双线形联合锁网”的布测方法,攻克了外海深水超长沉管安装高精度定位的测控难题,将我国沉管隧道安装技术推向世界顶峰。
“回过头来看,取得成功的关键还要归功于国家的强大。”张秀振颇有感触。过去,在工程测量中,有什么装备就只能用什么装备,现在工程需要什么装备,国家就能造出来,不再受制于人。
历时8年,完成全部施工任务的张秀振,先后获得“港珠澳大桥先进工作者”“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功臣”“港珠澳大桥建设标兵”称号。他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我会用‘毫米级’标准,不断缩短和一名党员之间的差距,请党组织考验我!”
◆ 投身“百年工程”再启新程
攻坚一线是考验入党初心的大熔炉。如今,张秀振回到了中交一航局干事创业的起点——天津港。他把在超级工程中锻造出的“毫米级”品质也带了回来。
“天津港的巨变,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机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后,就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新时代交通强国、海洋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张秀振决心坚定。
在天津市唯一入选交通运输部首批平安百年品质工程的水工项目——北京燃气天津南港LNG应急储备项目配套码头工程中,张秀振负责项目整体的质量把控,项目建成后,将满足2200户居民的用气需求。作为正高级工程师,他对这项民生工程的要求也超乎常人,十分严苛。
他在测量中精益求精,通过技术革新,将最常规的钢筋笼制作与焊接的工作效率提升了30%。“不管是超级工程,还是民生项目,都是国之大者,标准一点都不能放松。”有人觉得张秀振过于“吹毛求疵”,他回忆道。
在一次又一次的思想锻造中,张秀振的入党信念愈加坚定,他的表现也得到党组织的高度认可。2022年6月8日,张秀振在支部大会上面向党旗庄严地举起了右拳,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
如今,他常常回味起港珠澳大桥建成后,站立在甲板上,眺望茫茫大海时那种“心潮”与海潮互相激荡、澎湃涌动的心情,“那是一种将自己交付出去的放松,倾尽全力、倾心奉献,无愧于岗位职责、初心使命。”(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记者 高阳)
(1)加入中电源云学苑,自助学习,获得全国通用证书并终身有效。感谢转发分享。
http://www.cpsa.org.cn/default.ashx
编辑:中国电源产业网
来源:电源行业支部委员会
标签:
相关信息
MORE >>-
感悟“八项规定改变中国”系列谈一刻不停 持续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作风从严,抓住作风建设重点,锲而不舍纠治“四风”,重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狠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坚守,一年接着一年抓,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
如何理解“党性就是最大的德”,总书记这样说
“党性就是最大的德”,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性问题上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在全党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之际,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论断,对于深化“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更好地推进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作风建设、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都具有重要意义。
-
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阿斯塔纳宣言
中国-中亚机制成员国元首认同本地区战略意义和在平等、相互尊重、互惠互利原则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多边合作的重要性,声明将继续巩固六国友好关系、深化政治互信、拓展经济合作。
-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电源行业协会组织科技部、装备部等专家到志成冠军集团进行考察调研行业走访活动
5月29日,电源行业协会组织科技部、装备部等专家走进广东志成冠军集团进行了考察调研活动。
-
“紧日子”与“好日子”(思想纵横)
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持续走深走实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前不久印发了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进一步拧紧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制度螺栓。
-
人民日报三连评:基层干部,如何应对“既要又要还要”苦衷
很多基层干部不怕急难险重,怕的是时间精力在无谓的事务中空耗;
不怕各方要求高,怕的是拍脑袋决策、不了解现实情况瞎指挥;
不怕职责范围内的“烫手山芋”,怕的是甩锅推活带来的额外压力。近日,“人民日报评论”连续三天推出文章,对“既要又要还要”这一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内容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