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谈新时代东北振兴
2022-08-22
中国电源产业网

导语:8月16日至1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辽宁省锦州、沈阳等地考察调研,对新时代东北振兴寄予厚望:“我们对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充满信心、也充满期待。”
8月16日至1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辽宁省锦州、沈阳等地考察调研,对新时代东北振兴寄予厚望:“我们对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充满信心、也充满期待。”
共和国版图上,东北举足轻重——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东北振兴,实施深入推进东北振兴战略,为新时代东北振兴谋篇布局、指明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东北地区考察调研,召开专题座谈会,对新时代东北振兴作出部署。
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春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听取对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他强调,“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已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提出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鼓励创新创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东北三省并在沈阳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明确指出“新时代东北振兴,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2019年8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研究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谈到“推动东北全方位振兴”,强调:下一步,特别是“十四五”时期,要有新的战略性举措,推动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这次辽宁考察期间,对新时代东北振兴进一步提出要求,并明确指出:“党的二十大后还要作出新的部署”。
在锦州东湖森林公园,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当地加强生态环境修复的情况,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振兴东北的一个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东北地区生态保护工作。
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黑龙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2018年9月,总书记在吉林查干湖考察时强调,绿水青山、冰天雪地都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这条路要扎实走下去。”
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中一直特别关注的方面,是为东北振兴开出的关键“药方”。
这次在考察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中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格外重视自主创新,格外重视创新环境建设。“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营造良好环境,充分激发青年人创新创造活力,鼓励他们在各领域勇于创新、勇攀高峰,为推动新时代东北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人民,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最深的牵挂。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实施深入推进东北振兴战略的出发点、落脚点。
这次辽宁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家说:“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人民谋幸福。”
在沈阳皇姑区三台子街道牡丹社区,习近平总书记了解当地加强基层党建、改善人居环境、开展为民服务等情况,祝愿大家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发展中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来源:新华社)
(1)加入中电源云学苑,自助学习,获得全国通用证书并终身有效。感谢转发分享。
http://www.cpsa.org.cn/default.ashx
编辑:中国电源产业网
来源:电源行业支部委员会
标签:
相关信息
MORE >>-
感悟“八项规定改变中国”系列谈一刻不停 持续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作风从严,抓住作风建设重点,锲而不舍纠治“四风”,重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狠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坚守,一年接着一年抓,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
如何理解“党性就是最大的德”,总书记这样说
“党性就是最大的德”,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性问题上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在全党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之际,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论断,对于深化“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更好地推进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作风建设、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都具有重要意义。
-
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阿斯塔纳宣言
中国-中亚机制成员国元首认同本地区战略意义和在平等、相互尊重、互惠互利原则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多边合作的重要性,声明将继续巩固六国友好关系、深化政治互信、拓展经济合作。
-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电源行业协会组织科技部、装备部等专家到志成冠军集团进行考察调研行业走访活动
5月29日,电源行业协会组织科技部、装备部等专家走进广东志成冠军集团进行了考察调研活动。
-
“紧日子”与“好日子”(思想纵横)
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持续走深走实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前不久印发了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进一步拧紧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制度螺栓。
-
人民日报三连评:基层干部,如何应对“既要又要还要”苦衷
很多基层干部不怕急难险重,怕的是时间精力在无谓的事务中空耗;
不怕各方要求高,怕的是拍脑袋决策、不了解现实情况瞎指挥;
不怕职责范围内的“烫手山芋”,怕的是甩锅推活带来的额外压力。近日,“人民日报评论”连续三天推出文章,对“既要又要还要”这一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内容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