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下令解密的内容,如今惠及14亿中国人!
2022-05-25
中国电源产业网

导语:1953年4月,一场强寒潮突然向华北地区袭来,这让广大农民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毛泽东主席听闻此事,立即在一张便条上写道:“气象部门要把天气常常告诉老百姓。”毛主席所写的“告诉老百姓”,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含义呢?
1953年4月,一场强寒潮突然向华北地区袭来,这让广大农民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毛泽东主席听闻此事,立即在一张便条上写道:“气象部门要把天气常常告诉老百姓。”
毛主席所写的“告诉老百姓”,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含义呢?
人民气象事业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因保障军事行动的需要而建立,那时候的气象信息属于军事情报,需要绝对保密。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气象事业进入新的纪元。但当时全国解放战争尚未结束,美帝国主义又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考虑到气象情报与军事行动休戚相关,气象部门将首要任务定为为国防和军事服务,气象信息的传送再次开启加密模式,并被列入国家机密。
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已经开始执行,工农业越发需要天气信息指导生产,气象信息的解密也由此提上日程。
不过,当时的中国还并没有形成完备的气象观测和预报业务,即便气象解密,也很难向全国人民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
新中国成立之时全国气象台站数量
为了拉开新中国气象事业的帷幕,军委气象局的第一任局长涂长望做了十分细致的规划,他计划的第一步就是开办气象观测人员训练班,开展大规模的气象台站建设工作。
涂长望
为了让气象站覆盖到中国的每个角落,当时气象人员建站的地点往往都是交通最不方便、生活最艰苦的地区。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泽椿:
我们这一批的同学,有的分到了四明山到了浙江,四明山山顶一到夏天雷打得不行,雷都打到观测室那里,也是冒着生命危险。
同时,涂长望还写信给海外的留学生,号召他们回国效力,共同开拓新中国的气象预报业务。在他的号召下,叶笃正、谢义炳、顾震潮、朱和周等一大批气象人才,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归国。
为了组织各单位的气象科学家们共同工作,紧接着,涂长望与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赵九章协商决定,将该所的部分精锐人才借调到气象局,成立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简称“联心”。中国现代天气预报业务由此起步。
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成员合影
当新中国气象事业的建设即将进入到第五个年头时,一场对新中国气象预报水平的考验不期而至。
1954年7月,长江流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水,工业重镇武汉危在旦夕。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联心”的气象工作者们所做出的天气预报至关重要。
陶诗言气象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郝爱群:
陶先生跟我说是周恩来总理,就差坐镇在他们这了,就是报这个上游的雨,要求他们能够报出来以便中央来决策。
陶诗言等气象工作者们所做出的准确及时的天气预报,既为武汉暴雨保卫战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也验证了新中国气象事业建设的成果。
1956年6月1日,在经过了将近6年的准备后,气象部门终于向大众发布天气预报。
在当年7月1日的《人民日报》上,人们也第一次读到了天气预报的信息。
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上的天气预报
从此,公众气象服务如鱼得水,有了广阔的活动天地。
经过多年的发展,天气信息已通过报刊和电波传播至全国各地,但海峡对岸的台湾省却一直处于信息封锁状态,直到1972年8月14日,周恩来从天气公报中得知,一场强台风将正面袭击台湾省。
周总理当即提笔批示,要向台湾同胞发布台风警报:“ 可立即经气象局系统 (或经总政)告我福建前线,用作向台湾同胞的宣传消息,告以预防台风袭击和祖国同胞的关心。”
在正式发布台风警报前,周恩来又亲自审定了稿件,他在稿件的最后加了一句:“祝祖国同胞晚安”。
正是这样一条充满温暖的台风警报,向台湾同胞送去了来自祖国的关切,拉开了大陆向台湾海峡发布天气预报的序幕。
1973年10月1日,福建省气象台克服海峡气象资料短缺的困难,担负起每日正式向台湾海峡地区发布天气预报的任务。
1973年10月1日的天气图
自此,台湾海峡天气预报成为海峡两岸渔民安排生产活动的有力助手。
1979年,为了更生动地向百姓传播气象信息,中央气象台的工作者们开始酝酿新的气象服务手段——电视天气预报。
1980年7月7日,中国第一期电视《天气预报》终于与观众见面。
第一期电视天气预报主持人李援:
一开始的时候就是新闻稿,然后就是拿着新闻稿在念。可能就是说你新闻稿说完了,大家是不是能够把这些东西完全能够消化,能够理解,那时候实际上还是在摸索。
在第一代制作者的用心摸索下,这种贴近百姓生活的天气预报形式,随着电视的普及,走入了中国人的寻常生活中。
后来,电视《天气预报》又经过不断改革和升级,发展成为如今亲民而贴心的模样。
距离1956年气象信息解密,已经过去了60多个年头。岁月流转,天气预报变了,变得更贴心也更与时俱进;天气预报也没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热忱。(来源:CCTV国家记忆)
(1)工信部与电源协会联合“中电源云学苑”高精尖工程师学习平台,全国通用证书并终身有效。
(2)有讲课能力的专家、老师、工程师、讲师,欢迎加入云学苑,共同受益
http://www.cpsa.org.cn/default.ashx
编辑:中国电源产业网
来源:电源协会行业党支部
标签:
下一篇:那一刻,总书记的眼里闪动着泪光
相关信息
MORE >>-
感悟“八项规定改变中国”系列谈一刻不停 持续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作风从严,抓住作风建设重点,锲而不舍纠治“四风”,重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狠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坚守,一年接着一年抓,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
如何理解“党性就是最大的德”,总书记这样说
“党性就是最大的德”,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性问题上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在全党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之际,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论断,对于深化“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更好地推进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作风建设、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都具有重要意义。
-
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阿斯塔纳宣言
中国-中亚机制成员国元首认同本地区战略意义和在平等、相互尊重、互惠互利原则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多边合作的重要性,声明将继续巩固六国友好关系、深化政治互信、拓展经济合作。
-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电源行业协会组织科技部、装备部等专家到志成冠军集团进行考察调研行业走访活动
5月29日,电源行业协会组织科技部、装备部等专家走进广东志成冠军集团进行了考察调研活动。
-
“紧日子”与“好日子”(思想纵横)
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持续走深走实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前不久印发了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进一步拧紧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制度螺栓。
-
人民日报三连评:基层干部,如何应对“既要又要还要”苦衷
很多基层干部不怕急难险重,怕的是时间精力在无谓的事务中空耗;
不怕各方要求高,怕的是拍脑袋决策、不了解现实情况瞎指挥;
不怕职责范围内的“烫手山芋”,怕的是甩锅推活带来的额外压力。近日,“人民日报评论”连续三天推出文章,对“既要又要还要”这一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内容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