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就自信自强的精神品格
2022-05-19
中国电源产业网

导语: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无论对于个人成长,还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每个时代总有其独特的精神标识。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无论对于个人成长,还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每个时代总有其独特的精神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正是体现新时代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一种鲜明品格。
自信,体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体现为对党的发展、国家发展的历史自信,归根到底体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自强,作为一种不满足于现状的勤奋进取精神和依靠自身努力持续向前发展的执着精神,在新时代体现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使中华民族“强起来”。自信自强,充分彰显了物质与精神、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
自信自强是新时代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更为主动”的明晰表征。从国内来看,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是自信的深厚基础和自强的深沉底蕴。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来看,中国人民正经历从仰视世界到平视世界的转变。平视世界,既是自信的表现,也是自强的表征。
自信自强精神品格的形塑,源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精神决定于物质,是社会物质生活实践的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续写,历史性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这一“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的实现,以党的“自我革命”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的探索,充分验证了中华民族自信自强的精神特质和精神自觉。中国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激发,志气、骨气、底气空前增强,党心军心民心昂扬振奋。
自信自强,意味着我们已逐渐摆脱妄自菲薄的自卑自闭心态,意味着我们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同时,自信自强决不意味着盲目自信、妄自尊大、固步自封,而是要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既造福中国人民,也造福世界各国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既要正视困难又要坚定自信,既要借势乘势又要自强不息,不断弘扬自信自强的精神,深刻把握历史发展大势,深邃洞察时代发展潮流,踔厉奋发,砥砺前行,将精神自觉转化为推动历史进步的强大动力。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来源:人民日报)
(1)工信部与电源协会联合“中电源云学苑”高精尖工程师学习平台,全国通用证书并终身有效。
(2)有讲课能力的专家、老师、工程师、讲师,欢迎加入云学苑,共同受益
编辑:中国电源产业网
来源:电源协会行业党支部
标签:
下一篇:战略性有利条件与中国经济韧性
相关信息
MORE >>-
感悟“八项规定改变中国”系列谈一刻不停 持续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作风从严,抓住作风建设重点,锲而不舍纠治“四风”,重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狠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坚守,一年接着一年抓,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
如何理解“党性就是最大的德”,总书记这样说
“党性就是最大的德”,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性问题上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在全党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之际,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论断,对于深化“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更好地推进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作风建设、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都具有重要意义。
-
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阿斯塔纳宣言
中国-中亚机制成员国元首认同本地区战略意义和在平等、相互尊重、互惠互利原则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多边合作的重要性,声明将继续巩固六国友好关系、深化政治互信、拓展经济合作。
-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电源行业协会组织科技部、装备部等专家到志成冠军集团进行考察调研行业走访活动
5月29日,电源行业协会组织科技部、装备部等专家走进广东志成冠军集团进行了考察调研活动。
-
“紧日子”与“好日子”(思想纵横)
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持续走深走实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前不久印发了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进一步拧紧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制度螺栓。
-
人民日报三连评:基层干部,如何应对“既要又要还要”苦衷
很多基层干部不怕急难险重,怕的是时间精力在无谓的事务中空耗;
不怕各方要求高,怕的是拍脑袋决策、不了解现实情况瞎指挥;
不怕职责范围内的“烫手山芋”,怕的是甩锅推活带来的额外压力。近日,“人民日报评论”连续三天推出文章,对“既要又要还要”这一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内容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