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什么对一根普通竹拐杖视若珍宝?
2022-04-22
中国电源产业网

导语:众所周知,毛泽东登山,哪怕山陡路远也宁可自己拄着拐杖徒步而上。他用过许多拐杖,尤其喜爱其中的一根竹拐杖,这是为什么呢?
众所周知,毛泽东登山,哪怕山陡路远也宁可自己拄着拐杖徒步而上。他用过许多拐杖,尤其喜爱其中的一根竹拐杖,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取材珍贵用料稀有吗?是因为做工精美巧夺天工吗?是因为出自名家巨匠之手吗?
答案都是否定的。
故事要从上世纪60年代初说起,当时毛泽东在杭州登丁家山,随行人员没有带拐杖,就到附近农家砍了一根竹子,简单处理了一下给他当作拐杖用。
登山途中,毛泽东郑重地问工作人员砍人家竹子有没有付钱?得知老乡虽不收钱,但工作人员还是坚持付了钱后,毛泽东很高兴,赞扬工作人员做得对。
大家没有料到的是,毛泽东会对这样一根平平无奇甚至略显“简陋”的竹拐杖喜爱有加,使用后特意叮嘱工作人员不要丢掉,要带回北京去。
后来,这根从野外带回的竹拐杖一直陪着他,或是在中南海散步,或是重返革命老区,或是外出视察……
1965年,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访问中国,到长沙与毛泽东会面。一天散步时,胡志明突然向毛泽东提出交换拐杖,以资纪念。毛泽东看了看胡志明手中精致的拐杖,扬起自己手中的竹拐杖,说对方的拐杖“太漂亮了”,委婉而风趣地拒绝了。
喜爱精美之器本是人之常情,毛泽东为何宁可使用粗陋之物呢?表面上看,毛泽东珍视的是一根普通的竹拐杖,实则他真正视若珍宝的是共产党人艰苦朴素的作风和传统。哪怕是细微小事,他也绝不肯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在湖南韶山毛泽东纪念馆内,还可以在他的遗物中发现诸多粗糙简陋的用品。单腿的眼镜、拼接缝补的旧衣、老旧的书箱等等,都和这根竹拐杖一样,诉说着他是如何一生拒奢侈崇俭朴,如何时刻不忘艰苦朴素的。
正如古人所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品读党史点滴,追忆先辈足迹,会发现不仅仅有毛泽东的拐杖,还有周恩来的睡衣、朱德的菜地、彭德怀的背心,一件件“小事”都折射着老一辈革命家身上值得学习和传承的优良作风,更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一面可以明得失知事理的镜子。
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对中青年干部强调,现在,我们生活条件好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点都不能少,必须坚持以俭修身、以俭兴业,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情。
的确,面对物质生活条件的极大改观,年轻一代更需要深思和警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言犹在耳,不忘初心与使命的忠告声声入心。惟有时刻不忘艰苦朴素,方能不受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诱惑,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接好手中的接力棒。(来源:中国新闻网)
(1)加入中电源云学苑,自助学习,获得全国通用证书并终身有效。感谢转发分享。
(2)有讲课能力的老师,欢迎加入云学苑,共同受益
http://www.cpsa.org.cn/default.ashx
联系电话:010-83526510 63531554
编辑:中国电源产业网
来源:电源协会行业党支部
标签:
上一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下一篇:夯实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法治根基
相关信息
MORE >>-
感悟“八项规定改变中国”系列谈一刻不停 持续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作风从严,抓住作风建设重点,锲而不舍纠治“四风”,重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狠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坚守,一年接着一年抓,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
如何理解“党性就是最大的德”,总书记这样说
“党性就是最大的德”,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性问题上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在全党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之际,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论断,对于深化“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更好地推进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作风建设、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都具有重要意义。
-
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阿斯塔纳宣言
中国-中亚机制成员国元首认同本地区战略意义和在平等、相互尊重、互惠互利原则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多边合作的重要性,声明将继续巩固六国友好关系、深化政治互信、拓展经济合作。
-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电源行业协会组织科技部、装备部等专家到志成冠军集团进行考察调研行业走访活动
5月29日,电源行业协会组织科技部、装备部等专家走进广东志成冠军集团进行了考察调研活动。
-
“紧日子”与“好日子”(思想纵横)
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持续走深走实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前不久印发了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进一步拧紧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制度螺栓。
-
人民日报三连评:基层干部,如何应对“既要又要还要”苦衷
很多基层干部不怕急难险重,怕的是时间精力在无谓的事务中空耗;
不怕各方要求高,怕的是拍脑袋决策、不了解现实情况瞎指挥;
不怕职责范围内的“烫手山芋”,怕的是甩锅推活带来的额外压力。近日,“人民日报评论”连续三天推出文章,对“既要又要还要”这一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内容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