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为何首提“五个必由之路”
2022-03-16
中国电源产业网

导语:建党百年、建国百年,是中国在民族复兴之路上标定的两个历史坐标,从中共十九大到二十大,则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建党百年、建国百年,是中国在民族复兴之路上标定的两个历史坐标,从中共十九大到二十大,则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百年征程、历史交汇,如何不负过往、未来可期,这是当今中国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
2022年初春,在中国两会的议事厅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用五句话给出破题之钥: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
“五个必由之路”,深刻标注了“中国为什么能够成功”“中国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历史路标。
● 于世界格局之下,“五个必由之路”是方向之标。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交织世纪疫情,彷徨踯躅、逆流涌动、战火纷争……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人类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怀揣民族复兴之梦的东方大国,应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习近平的答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是当代中国前行的旗帜,也是指引新时代中国发展的航标。
回顾过去十年,近1亿人口摆脱贫困、4万余医务人员逆行湖北鏖战、14亿多人口实现全面小康……这些大多数中国人的所见所感,彰显了中国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
环视寰宇全球,当“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比,中国人更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理由和底气。
● 于大国前行之途,“五个必由之路”也是启示之标。
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让一艘承载56个民族、14亿多人口的“大船”行稳致远,团结奋斗是成事之基,新发展理念则是成功之要。
日前,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对于如何深刻认知“团结奋斗”,如何全面理解“新发展理念”,习近平都给出新的启示。
对于团结,他指出“各民族团结和谐,则国家兴旺、社会安定、人民幸福;反之,则国家衰败、社会动荡、人民遭殃”。
对于发展,他提到“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
● 于历史逻辑之中,“五个必由之路”还是警示之标。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几代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歌词,也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由乱到治的历史转折。
的确,回首近代以来的中国求索之路,可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翻看星火燎原的百年中共党史,可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全面从严治党。
“打铁还需自身硬”,于历史而言,这是经验,亦是警示。如今,一个拥有9500万党员的百年大党再赴赶考之路,如何永葆生机活力?习近平又给出答案:
“只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忘初心使命,勇于自我革命,不断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有害因素,不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原体,我们就一定能够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阅读下载:hppt://www.powermagazine.cn
市场部电话:010-63531554 、13021232082
编辑:中国电源产业网
来源:电源协会党支部
标签:
上一篇:这十年,总书记的两会故事
相关信息
MORE >>-
感悟“八项规定改变中国”系列谈一刻不停 持续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作风从严,抓住作风建设重点,锲而不舍纠治“四风”,重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狠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坚守,一年接着一年抓,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
如何理解“党性就是最大的德”,总书记这样说
“党性就是最大的德”,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性问题上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在全党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之际,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论断,对于深化“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更好地推进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作风建设、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都具有重要意义。
-
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阿斯塔纳宣言
中国-中亚机制成员国元首认同本地区战略意义和在平等、相互尊重、互惠互利原则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多边合作的重要性,声明将继续巩固六国友好关系、深化政治互信、拓展经济合作。
-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电源行业协会组织科技部、装备部等专家到志成冠军集团进行考察调研行业走访活动
5月29日,电源行业协会组织科技部、装备部等专家走进广东志成冠军集团进行了考察调研活动。
-
“紧日子”与“好日子”(思想纵横)
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持续走深走实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前不久印发了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进一步拧紧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制度螺栓。
-
人民日报三连评:基层干部,如何应对“既要又要还要”苦衷
很多基层干部不怕急难险重,怕的是时间精力在无谓的事务中空耗;
不怕各方要求高,怕的是拍脑袋决策、不了解现实情况瞎指挥;
不怕职责范围内的“烫手山芋”,怕的是甩锅推活带来的额外压力。近日,“人民日报评论”连续三天推出文章,对“既要又要还要”这一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内容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