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台历中的这一页,关乎新中国的命运
2021-09-15
中国电源产业网

导语:1964年10月16日,周恩来工作台历上的安排一直到晚上11点。也正是在这一天,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庄严宣告:我们国家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这是周恩来总理台历上的一页,时间定格在1955年1月14日。
日历已发黄,但上面的待办事项清晰可辨:下午二时约李四光、钱三强、刘杰等谈话……
谈话结束后,周恩来告诉他们:“明天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要听取这方面的情况,你们做点准备,简明扼要,可以带点铀矿石和简单仪器做点现场演示。”
当晚,周恩来亲自执笔向毛泽东写了报告。
第二天,即1955年1月15日下午,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会议上,中央领导传看了一块铀矿石。这石头有一层黄色物质,像一道金色的带子。它看似不太起眼,却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新中国第一块铀矿石,现存于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时间拨回到1950年。彼时,美国向新中国发出了一连串的核威胁,能否突破这一威胁,关乎国家存亡。
因此,发展核工业势在必行。而第一步是找到铀矿石,因为铀是核裂变反应的主要元素,是制造原子弹的核心材料。为完成这一任务,地质科学家、物探技术员、水文工作者上下求索,甚至还调用了500名援朝归来的志愿军参与寻找铀矿石。但多年过去了,铀矿石杳无踪迹。
中国究竟有没有铀矿?面对困难、质疑甚至否定,中国核工业人没有放弃。
一份历史记录指明了新的寻找方向。1943年5月,南延宗在广西钟山县黄羌坪发现了铀矿石,1944年,我国第一篇关于铀矿的论文《广西富贺钟区铀矿之发现》发表。
中国铀矿石首位发现者南延宗。
追寻南延宗的足迹,1954年10月,当时的普委二办派出20多人组成的花山工作队,携带6台苏制伽玛辐射仪,到广西富钟县花山杉木冲、黄羌坪做放射性地质调查。最终,在花山岩体杉木冲的云英岩化锡石脉中发现铀矿石。这一消息很快传到中南海。
于是,就出现了周总理台历中的那一页。1955年1月14日下午,周恩来把地质学家、时任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和核物理学家钱三强请到中南海。先请李四光讲国内铀矿资源情况,后请钱三强讲原子能科学技术研究情况、核反应堆和原子弹基本原理,时任地质部副部长刘杰也参与了谈话。
第二天下午,也就是1955年1月15日,这块铀矿石走进了中南海,来到了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现场。此次会议作出了中国要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重大战略决策。多年后,刘杰回忆,毛主席当时握着他的手说:我们要发展原子能,这是决定命运的啊。
从发现这块铀矿石开始,一大批科学家和数以万计的核工业人,开始在中国大地寻找铀矿资源。在当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先锋者们在西北大漠开始了我国核工业的艰难起步。“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曾回忆:“当时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八个大字,自力更生、大力协同。”
1964年10月16日,周恩来工作台历上的安排一直到晚上11点。
也正是在这一天,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庄严宣告:我们国家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1)加入中电源云学苑,自助学习,获得全国通用证书并终身有效。感谢转发分享。
(2)有讲课能力的老师,欢迎加入云学苑,共同受益
http://www.cpsa.org.cn/notice.ashx?id=34&sharekeyid=1899
联系电话:010-83526510
编辑:中国电源产业网
来源:电源协会党支部
标签:
相关信息
MORE >>-
感悟“八项规定改变中国”系列谈一刻不停 持续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作风从严,抓住作风建设重点,锲而不舍纠治“四风”,重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狠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坚守,一年接着一年抓,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
如何理解“党性就是最大的德”,总书记这样说
“党性就是最大的德”,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性问题上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在全党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之际,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论断,对于深化“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更好地推进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作风建设、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都具有重要意义。
-
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阿斯塔纳宣言
中国-中亚机制成员国元首认同本地区战略意义和在平等、相互尊重、互惠互利原则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多边合作的重要性,声明将继续巩固六国友好关系、深化政治互信、拓展经济合作。
-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电源行业协会组织科技部、装备部等专家到志成冠军集团进行考察调研行业走访活动
5月29日,电源行业协会组织科技部、装备部等专家走进广东志成冠军集团进行了考察调研活动。
-
“紧日子”与“好日子”(思想纵横)
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持续走深走实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前不久印发了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进一步拧紧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制度螺栓。
-
人民日报三连评:基层干部,如何应对“既要又要还要”苦衷
很多基层干部不怕急难险重,怕的是时间精力在无谓的事务中空耗;
不怕各方要求高,怕的是拍脑袋决策、不了解现实情况瞎指挥;
不怕职责范围内的“烫手山芋”,怕的是甩锅推活带来的额外压力。近日,“人民日报评论”连续三天推出文章,对“既要又要还要”这一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内容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