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跟党走】中国共产党建设学习型组织的优良传统
2021-09-03
中国电源产业网

导语: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建校110周年、纪念清华党组织建立95周年,开启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新征程,学校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在全校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中开展了永远跟党走”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征文活动。
摘要:本文利用人力资本理论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注重人力资本的建设与积累,得出结论认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建设学习型组织方面有着优良的传统。为了“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中国共产党应该继续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将每个基层党支部建设成学习型的组织,从而更好地应对新时代的“四个考验”,带领中华民族早日走向伟大复兴。
关键字:学习型组织;人力资本;干中学;实践中学习
01
对人力资本的介绍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少地受土地、人口数量的影响,却越来越多地受到民众的受教育水平、培训情况的影响,因此这些经济学家专门将学校教育和培训定义为人力资本,并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所谓人力资本理论就是认为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能够提升个体的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达到国富民强(Schultz,1961;Denison,1962;Becker,1964)。人力资本理论问世后,很快就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青睐,纷纷提出大力发展教育、发展国民经济的口号,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舒尔茨(Schultz)和贝克尔(Becker)也因为其学术影响力分别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与此同时,另外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罗(Arrow)(1962)提出了“干中学”的机制进一步丰富了人力资本理论。阿罗认为除了正规的学校教育和培训之外,在各个国民经济部门中各种形式的“干中学”对于人力资本的积累也是至关重要的,尽管“干中学”往往容易被人忽视。
目前人力资本理论是被认为是西方经济学最重要的一个理论,推动了发展经济学、劳动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等重要学科的诞生与发展,也成为很多国家与地区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基础理论。
02
中国共产党重视人力资本的积累与建设
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就注重人力资本的积累与建设。这体现在一方面重视正规学校的建设,另外一方面重视在“干中学”、在实践中学习。
早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开始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积极合作一起创办了黄埔军校,中国共产党人张太雷、周恩来、叶剑英等人参与了黄埔军校的前期筹备,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李达等都是黄埔军校著名的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黄埔军校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培养了大量的军事、政治人才,包括左权、陈赓、林彪、徐向前、刘志丹、罗瑞卿、黄公略、周士第、许光达、陈伯钧、宋时轮、陶铸等。
随着国共分裂、国民党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中国共产党开始走上了独立建军、建设根据地的道路,尽管条件艰苦,但是红军注意在军营中建立起随营学校。1931年10月,中共中央派肖劲光、何长工、邓萍等同志负责组建红军学校的工作,将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的随营学校合并组建成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随着反围剿的深入,1933年10月,中革军委发出《关于改编红军学校的命令》,将红军学校改为红军大学,被毛泽东同志誉为“红埔军校”的红军大学由此诞生。由于中央的高度重视与密切指导,红军大学虽然条件简陋但是从创办之初就具备了一所现代大学的雏形。比如红军大学一开始就注重了专业建设,设置了高级指挥、上级政治、上级指挥、上级参谋、教导队、高射队、测绘队等教学项目。红军大学的教学注重“理论与实际并重,前方与后方结合”的教学原则,教学内容不但有战斗、战术技巧等军事知识还包括大量的政治、经济、历史与文化知识,学员不但在学校中学习,还被制度化地组织到去前线参加军事实践、还被派去参加地方扩军、选举、生产节约等政治、经济实践活动。
随着日本侵略者疯狂发动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首先发出号召“捐弃前嫌、一致对外”,并且首先奔赴抗日战争的第一线。为了适应这个时代要求,红军大学在1936年6月改名“中国抗日军政大学”,1937年1月,又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校总部也迁往了中共中央所在地、抗战的中心延安,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抗大”。毛泽东、林彪、刘伯承、徐向前、罗瑞卿、许光达、刘亚楼、何长功等都曾担任学校的重要领导人。
抗大采用公开招生、考试选拔的方式招收学员,选拔考试的科目有政治测验、作文、口试以及身体素质检查。由于抗大是要为全国培养抗日的中流砥柱,这就决定了抗大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党政军三方面的全才,既要懂得行军作战、又要懂得根据地的建设、更要懂得统一战线,除此之外还需要有对世界格局变化的洞察与把握,因此抗大的教学内容包括了:政治与哲学;军事知识;中国革命的实践问题;抗日统一战线;群众工作;根据地建设;世界形势的介绍与分析等。正是因为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这就为后续的解放战争以及建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储存了大量的军政干部。
随着抗日战争的不断深入,抗大也不断发展。这个发展不但体现在规模上,而且体现在分校的建立上,这就使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根据地发展到哪里,哪里就有抗大的身影。这些分校许多后续都成为建国后的著名高校,比如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南京陆军指挥学院等。除此之外,随着国民党的消极抗日,中国共产党逐渐成为了中国抗日战场的中流砥柱,抗大的国际影响力也逐渐扩大,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爱国华侨,为了寻求抗日救国的真理,经过千山万水,克服重重阻碍,纷纷来抗大学习,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布下了宝贵的种子。
建国后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更加意识到发展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性。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加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注重技术教育,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给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适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中国共产党人、著名的教育家、清华人蒋南翔根据党中央的精神,率先提出要将清华大学建成新中国红色工程师的摇篮,为新中国的建设培养输送了大批精忠报国、埋头苦干、敢于创新的工程师与政治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奠定了雄厚的人力资本基础。
除了重视正规学校的建立与发展,中国共产党还非常重视在实践中学习,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罗(Arrow)总结的“干中学”。
1927年中国共产党面对国民党的屠刀做出了武装反抗、建立自己军事力量的决定,但是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建军而且还要建立一直能够英勇作战的军队是何尝的艰难呀!徐向前元帅在回忆广州起义时提到:要指挥这样一支徒手兵,没刀、没枪,又无训练的场地,只是“纸上谈兵”。谈了半天,有的人还听不懂“巷战”是什么意思……(徐向前传记写作组,1991)
但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员发挥了极大的热情与耐心,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从1927年8月到1929年,短短1年多的时间里,共产党的军队就摸索出来了游击战的一些重要诀窍,比如“集中作战,分散游击”、“红军作战尽量号召群众参加”、“敌进我退,敌退我进”、“对敌采取跑圈的形式”、“对远距离的敌人,先动员群众扰乱敌人,次采取突击的方式”、“敌人如有坚固防御工事,不与作战”,并且强调强调在军事斗争的同时根据地建设的重要性。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一面加强军队训练一面加强根据地的建设,不同连队、不同军队、不同根据地之间建立起密切的相互交流与学习的渠道,很快军队的战斗力就进步显著。
随着根据地的发展、红军的扩编,红军的战术、战法也要不断改变,比如要经常夜行军、长途奔袭、还要开始围点打援,这些都要求全军上下从普通战士、基层指导员到高级指挥人员对于新形势、新战术的适应、学习、磨合与提升。红军对于这些新的战术也不是一说变就能够很好适应的,但是红军依然发挥在实践中学习、在“干中学”的优点,将红军的基层组织打造成一个个的学习型组织,通过战斗间歇的训练、以及实战摸索,红军很快就成为了夜行军、长途奔袭的高手,围点打援也开始屡试不爽,这些战术素养一直到朝鲜战争都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抗日战争时期,敌人更加凶残与狡猾。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又面临新的严峻考验,刚刚经过整编、换装的八路军并不是立即旗开得胜的。比如抗战一开始,陈赓率领的八路军的行军还会出现踩坏村民庄稼的事情;在夜袭敌人的时候,声音很大,很难达到奇袭的效果,对于手榴弹的使用也非常生疏,不同部队的配合出现偏差;对于统一战线的认识不深刻(陈赓,2003)。这就使得一开始陈赓率领的部队的战果非常小、缴获也非常少,但是从毛泽东到刘伯承到陈赓再到下面的团、连、排以及普通八路军战士都非常注重学习,全军战士、指导员在行军、作战间歇都开始加强各种学习与训练,包括军事的和政治的。逐渐的,八路军的战斗力越来越强,表现在行军的肃静、迅速、新战士的迅速融合、不同部队的配合日益默契。日本侵略军发现八路军不好对付后,也不断加强兵力、不断变化战术、战略,企图扼杀中国共产党在敌后的抗战。尽管在实战中八路军遇见新的问题又会出现新的失误,但是八路军特别注重总结,发现哪方面的不足,马上想办法去解决、去提高。难怪抗战刚刚结束时在华的美军顾问团向马歇尔汇报时说国民党的军队肯定打不过共产党的军队,因为共产党的军队在抗战中已经锻炼出了强悍的战斗力,相反整体而言国民党军队在抗战的中后期却疏于打仗、疏于训练,导致战斗力低下(伦纳德·莫斯利,1987)。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面临的形势可谓每天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到了大决战前夕,由于精锐的正规部队都调到全国其他战场上去了,因此必须靠游击队来解放山西。而山西打的是攻坚战,当时整个共产党的军队都没有大规模攻坚战的经验,更不要说游击队了。面对这一重大挑战,共产党需要尽快将各个游击队整合、训练成为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学习的本领又发挥了出来,从徐向前到底下的各级指战员非常耐心、舍得花时间去学习、锻炼、演练、不疾不徐,打小小的运城都打了很长的时间。但是解放军通过打运城,锻炼了队伍、加强了队伍之间的互相了解,这就为后来迅速打下临汾、直至解放山西全境,奠定了巨大的人力资源基础。
到了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又面临了新的挑战,那就是如何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当时中国和前苏联都开始改革转型,而且选择了两条截然不同的路线。前苏联采取的是休克疗法,而中国采取的是渐进的措施,比如下岗制度。虽然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但是中国的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下岗走向再就业,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不断学习先进的市场经济理念与经营能力,终于走出彷徨,走向了今天的繁荣昌盛。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提格利茨(Stiglitz)在分析之所以前苏联以及俄罗斯的休克疗法失败,而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成功的原因时,高度赞扬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下岗制度,认为下岗制度让那些濒临倒闭的企业成为一个可以相互交流、学习市场经营技能与信息的有效组织,这就促进了下岗职工个体人力资本的提升,最终促进了中国经济强有力而且持续的增长。
可见,共产党人在做任何大事的前期都是不急功近利,而是注重锻炼队伍、提升队伍,先将队伍打造成学习型组织,迅速通过各种实践提高组织的素质与能力。在遇见任何困难、挑战时,都是注重总结经验教训、注重基层组织的干中学。这就如同人力资本理论所断言的那样,如果一个国家注重人力资本的积累与建设,那么就能实现赶超并且保持持续发展。
03
结 论
本文用人力资本理论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注重人力资本的建设与积累,发现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建设学习型组织方面有着优良的传统,这就从人力资本的方面保证了中国共产党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为了“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中国共产党应该继续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将每个基层党支部建设成学习型的组织,从而更好地应对新时代的“四个考验”,带领中华民族早日走向伟大复兴。
编辑:中国电源产业网
来源:电源协会党支部
标签:
上一篇:党员不能当“好好先生”
下一篇:不忘初心跟党走,百年征途再启航
相关信息
MORE >>-
王晓光|习近平关于发扬斗争精神重要论述研究
习近平关于发扬斗争精神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斗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而形成的新要求新论断新战略,也是我们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厘清“为何斗争”“靠谁斗争”“怎样斗争”等重大问题,系统把握习近平关于发扬斗争精神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时代价值与实践要求,对于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一步提升伟大斗争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
-
首都应急青年突击队 在防汛抢险中彰显青春担当
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团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发扬“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应急青年突击队作用,组织团员青年持续奋战在防汛抢险最前线,发出《关于号召全市应急青年积极参加防汛抢险工作倡议书》,吹响青春集结号。
-
把责任扛在肩头——记北京抗洪一线挺身而出的党员干部
当肆虐的暴雨山洪来临,山塌屋倒,桥断路毁。北京抗洪一线党员干部把责任扛在肩头。一句句“我是党员,我先上”“有我在,请放心”“我们在,不要怕”掷地有声。一袋袋沙包,一盏盏明灯,一条条抢通的道路……在受灾最严重的地区,随处可见基层党员干部忙碌的身影。
-
违反组织纪律的行为:在能上能下工作中搞好人主义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新增第八十五条,规定在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工作中,搞好人主义,以党纪政务等处分规避组织调整,以组织调整代替党纪政务等处分,或者有其他避重就轻作出处理行为,情节较重的,给予相应处分。
-
蔡奇看望慰问北戴河暑期休假专家
蔡奇指出,专家人才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才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全面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形成了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
鲜红军旗高高飘扬,八一军徽熠熠生辉
鲜红军旗高高飘扬,八一军徽熠熠生辉。今天,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八周年。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作出的一系列战略谋划和部署,引领全军开创了强军事业新局面,引领人民军队现代化在波澜壮阔的强军实践中阔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