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亟待“减脂” 生产资质审批仍处冰冻期
2017-12-11
中国电源产业网

导语:
自今年6月发改委批复江淮大众合资新能源项目后,审批通道便暂时关闭。近日有消息称,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已重启,对此,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明确回应“该事项目前暂停受理”。与此同时,政府正在着手排查新能源汽车产能,以确认是否存在过剩的情况。相关部门对新能源汽车项目的重新审视,与上半年快速发放牌照形成了鲜明对比。
2018年审批通道何时打开目前尚无确切消息。但可以肯定的是,重启后门槛将提高,加之新能源汽车补贴的提前退坡以及对电池技术的更高要求,不少热衷于在新能源领域占位的后来者也到了该重新审视自身的时候。
“冰冻期”未过
12月4日,工信部发布新增车辆生产企业及已准入企业变更信息名单,杭州长江乘用车有限公司进入发布新增车辆生产企业信息名单。此前的2016年5月,长江汽车纯电动新能源乘用车项目获发改委批复。这标志着长江汽车正式获得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双认证”预示着长江纯电动乘用车板块将在2018年正式启动运营。
至此,在已获得发改委批复的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的15家企业中,仅有北汽新能源、云度新能源、江铃新能源、知豆、长江汽车这5家企业进入了工信部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尚未进入工信部目录的10家企业仍无法挂牌售车。
国家科技部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特聘专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工程专家组组长王秉刚日前表示,发改委开始针对新能源车企实行“计划生育”,严格把关新的新能源生产资质的审批,并试图提升新能源新增生产资质的申报门槛,原则上做到不浪费。对于政府对新能源产能的排查,王秉刚透露,“当前存在部分已经拿到资质,有产能但是不去做研发、不去投入生产的企业,如此前一些生产客车、专用车、物流车或是改装车的企业,他们并没有打算在新能源行业进行投入,而是希望通过转卖赚钱,将是此次产能排查的重点。”
其实,在去年政府彻查新能源汽车骗补的过程中,已经有部分企业受到处罚。如被重罚2.6亿元和取消生产资质的苏州吉姆西客车制造有限公司,通过重组此前已经濒于退市的苏州客车厂而来,并以此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但该企业并不具备研发、生产以及制造新能源汽车的能力。近期,从新能源汽车新的补贴政策讨论稿中即可看出,其中重点强调了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动力电池等技术问题。
在11月的广州车展上,发改委批复的15个纯电动乘用车项目中参展的仅有5家,其中未能参展的包括前途汽车、万向集团等被寄予厚望的企业。而在这15家中,包括河南速达、江苏敏安、重庆金康、浙江合众、广东陆地方舟在内的多家企业,并未进行产品、工厂、供应链、融资等核心信息的持续发布。更重要的是,这些企业并没有走完资质审批的完整流程,甚至有的企业的生产基地已经杂草丛生。
正因如此,我国新能源车生产资质审核在进一步收紧,这也是为何工信部要对生产资质二次审查的原因。早在去年8月,工信部就公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规定已获得资质的企业应当进行改造,并在两年时间内完成审查,逾期未完成审查的,暂停生产、销售有关新能源汽车产品。可见,在2018年这个时间节点上,逾期两年未通过工信部审查的企业,必将面临出局的窘境。
冒进已无机会
在今年1月举办的电动车百人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主题演讲中,就明确提出了要提高技术准入门槛等,建立产能预警机制;2月,工信部则出手惩治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的骗补行为,在其网站上登出对7家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行政处罚决定;5月,工信部再度“出手”,有万余辆新能源汽车因为“产品一致性不达标”而未获得补贴;6月,发改委暂停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7月,工信部暂停了3025款新能源汽车生产与销售,共涉及了200多家企业。种种迹象都表明,政府正在悄然“纠偏”新能源冒进。
从新能源汽车严查骗补到如今资质审批暂停、产能排查,扎堆造新能源汽车已是一场风险极大的豪赌。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许敏就表示,当前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资有过热之势,而这些投资、项目有很大一部分最后都会“死掉”。他同时强调,如果一个省一下子冒出来40多家新造车企业,这样分散、密集的新能源汽车项目要想有竞争力似乎很难取信于人。可以说,目前新能源汽车项目在全国遍地开花,有些甚至在一些没有汽车制造基础的小城市也匆忙上马,这些地方没有制造基础、人才积累,更谈不上产业链配套。有专家表示,这种类似“无本之木”的规划,其可实现性很难预见。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早期,全国所有省份也都积极上马汽车制造项目,但那轮汽车热过后大部分项目都被荒置。
显然,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淘汰赛”还没开始,而在“淘汰赛”来临后,想必会有更多政府、企业承担投资失败的损失,在这个过程中,国家还需为资源浪费、重复建设埋单。
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出现了少见的产销差距,车企共生产42.4万辆新能源汽车,但销量仅为39.8万辆。一些市场人士据此认为,这反映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面临产能过剩风险。同时,由于个人消费者购买量只占总销量的1/4,出租车、电动大巴等公共服务用车比重过高,也可能导致产业发展面临潜力不足、过度依赖财政补贴等弊端。
多年前的家电业、几年前的光伏业已经提供了前车之鉴,新能源汽车正处在成长期,瘦身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减脂”。
编辑:盖世汽车
来源:
标签:
相关信息
MORE >>-
企业如何参与碳交易市场?
3月15日,生态环境部发布通知,面向社会就铝冶炼行业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和《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技术指南》公开征求意见。
-
碳排放权交易对普通人有什么影响?
排放权交易是一种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的的环境政策和市场机制。它将二氧化碳的排放权视为可交易的商品,以达到降低排放总量的目标。本文将探讨碳排放权交易的意义以及其对普通人的影响。
-
我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势头能否持续?工信部副部长这样回答
1月19日,国新办举行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对于今年新能源汽车能否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回答封面新闻记者提问时表示,根据行业协会研究结果,2024年我国汽车产业产销能够实现稳定增长,新能源汽车也将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
嵌入式开发的转变将如何影响未来计算
当前,开发者正在利用安全且性能增强的技术实现小型低功耗嵌入式系统的开发,赋能过往无法想象的语音、视觉和振动等 AI 应用,而这些应用正在改变着世界。
-
我国8大新兴产业+9大未来产业发展分析
今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科技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标准委印发《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8大新兴产业,以及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等9大未来产业,统筹推进标准的研究、制定、实施和国际化。
-
关于2023年上半年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综合分析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有关部门又相继出台了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列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