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无缘“十五五”,国内过剩,出海凶险,车企开辟第三战场
2025-11-11
中国电源产业网
导语:在连续三个“五年计划”被列为战略新兴产业之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战略地位2025年戛然而止,在新公布的“十五五”规划中,量子技术、生物制造、氢能以及可控核聚变列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贵”,新能源汽车首次缺席,这种变化传递出哪些新的信号呢?
在连续三个“五年计划”被列为战略新兴产业之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战略地位2025年戛然而止,在新公布的“十五五”规划中,量子技术、生物制造、氢能以及可控核聚变列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贵”,新能源汽车首次缺席,这种变化传递出哪些新的信号呢?

新能源仍是热点,只是车不重要了
从“十五五”规划来看,新能源依旧是产业发展的重点,氢能以及可控核聚变赫然在列,只是“新能源”后面的那个“车”字被去掉了。为什么呢?
首先,新能源汽车产业供给过剩的严峻现实不可忽视。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能利用率已跌破40%,平均每10家车企中有6家年销量不足1万辆,但各地仍疯狂上马项目——合肥、西安等非传统汽车城,竟聚集了全国30%的产能!以比亚迪为代表的车企不断掀起价格战,致使车价不断下探、车企盈利能力不断削弱,间接导致车辆装备质量持续缩水,由此产生的客诉和用户体验逐渐成为社会化的问题,而不断增加的库存数量,既不利于生产资料的合理分配,又增加了经销商资金链断裂导致的金融风险,摩根士丹利报告显示,2024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库存周期长达2.3个月,较2021年翻倍!
其次,新能源车企技术方面创新略显不足,环保责任巨大。智驾和动力电池技术多由各自行业的企业完成,除了个别全栈自研的车企,多数都采用了采购+组装的形式,同质化较为严重,而由此带来的对动力电池的巨大需求,虽然产生了宁德时代这样的行业巨头,但对环境保护的压力显而易见,各车企恪尽电池回收责任的质量也是未知数,在竞争中被淘汰的新能源车企遗留的电池问题如何处理也没有明确方案。
城市日益紧张的道路拥堵状况则是整个汽车产业高速发展带来的副作用。据统计,目前北京平均通勤时间为44.47分钟、上海为39.6分钟,南京为37.4分钟,位列前三,而北京高峰期实际车速仅为23.58公里,核心区域时速甚至低于15公里,这明显损害了出行体验,与之相应的,全国停车泊位缺口达8000万个。道路紧张不光是新能源车的问题,但近年来的新能源补贴政策导致的高增长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扬帆出海是出路,政策摇摆隐患重重
国内超级内卷的局面导致车企不得不向海外市场寻找新的增长点,但是各个国家和地区行业政策的不确定性导致增加的销量并不稳妥。
不可否认,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已形成规模效应。出口数量在2023年达到120.3万辆的基础上,2024年增长至128.4万辆。进入2025年,增长势头依然强劲,1-5月出口量已达85.5万辆,同比大幅增长64.6%,出口市场已从早期依赖个别地区,成功扩展到全球众多国家和地区。亚洲(如泰国、印尼)、欧洲(如比利时、英国)、拉丁美洲(如墨西哥、巴西)以及中东(如阿联酋、沙特)均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市场。出海模式也从简单的整车贸易出口,向更深层次的本地化生产(如比亚迪在巴西、长安汽车在泰国建厂)、技术合作(如零跑与Stellantis集团的合作)乃至共建品牌演进。
但在规模高增长背后仍有重重隐患。欧美市场贸易主义抬头,滥征关税、取消补贴、芯片限制手段频出,荷兰政府主导的安世事件就是典型的代表。俄乌冲突导致的俄罗斯市场空白原本是机会,但是2025年以来,俄罗斯政府接连出台新政,例如强制要求OTTC认证必须在俄境内完成(大幅增加成本和时间)、大幅提高汽车报废税。这些措施被业内视为保护本土产业的“软性壁垒”,直接导致奇瑞等车企计划缩减甚至退出俄罗斯市场。东南亚新兴市场容量有限,不足30万辆的需求难以消化中国巨大产能。南美市场以巴西为代表对比亚迪厂区的劳工诉讼证明其政策不确定性在提升……

内外交困,车企开辟第三战场
在国内存量市场有限、竞争剧烈,海外市场不确定因素众多的现实面前,中国车企不得不着手开辟第三战场,向未来投资。
低空经济为代表的立体出行行业方兴未艾。低空经济 与汽车产业在三电、材料、智能控制等技术链重合度超70%,这使得中国车企进军低空出行行业具有先天优势,飞行汽车和车机协同应用仍是相对空白的市场,包括小鹏汽车等在内的车企已经迈出了第一步,森林防火巡检、交通监控、低空物流等对公众安全直接影响相对较小、需求明确且付费方清晰的垂直领域已经有玩家入场布局。
海外投资建厂将成现实有效的选择。比亚迪在匈牙利建厂、奇瑞利用西班牙工厂辐射欧洲、零跑等新势力车企布局东欧已经给出了答案,在新兴市场合资培育品牌,在成熟市场投资建厂规避关税,既能解决贸易政策的损害又能提升人民币在国际结算中的占比,堪称一举多得,但在股权构架和决策权益等方面要吸取“安世事件”的经验和教训,防微杜渐。
“第三战场”的成功开辟,最终依赖于车企的体系化能力。这意味着企业需要打破传统的“造车-卖车”思维,构建能够整合“陆(传统汽车)、海(海外市场)、空(低空经济)”资源的综合性生态这种商业模式创新,其价值远超单纯的车辆销售。(来源:瞎琢磨的泉哥(泉味杂谈)/照片来源网络)
编辑:电源产业网
来源:
标签:
相关信息
MORE >>-
固态电池“国家队”集结:2027,中国决战下一代电池
“我们的固态电池中试线正在稳步建设”“2027年将完成全固态电池装车验证”——近期,固态电池领域的“好消息”密集释放。当孚能科技与江铃汽车的合作进入中试阶段,当奇瑞犀牛S全固态电池的装车时间表明确,一个清晰的趋势正在浮现:中国新能源产业正通过“整车厂+动力电池厂”的“两两结对”模式,打响固态电池的“破局之战”。
-
1192号文落地,新能源产业将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截至2025年8月底,我国风电、光伏累计装机容量已突破17亿千瓦(其中光伏装机11.2亿千瓦,风电装机5.8亿千瓦),首次超过火电成为第一大电源。新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波动性特点,我国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消纳难度上升、电力系统调节压力加大等挑战。
-
新能源发电有新规则!就近消纳怎么玩?一文看懂官方新政
最近,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联合发了个重要通知(发改价格〔2025〕1192 号),专门针对风能、太阳能这类新能源发电的 “就近消纳” 制定了新规则。
-
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现状、挑战与未来路径
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与我国“双碳”目标的有力引领下,新能源已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本文深入剖析我国新能源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凸显其在能源转型、安全保障、经济动能激发以及国际合作拓展等多方面的关键作用。
-
“十五五”时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与策略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协同发力。通过聚焦数智化与绿色化、强化科技创新与转化、培育新型要素与机制、促进服务业升级,我国有望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与民生福祉提升的双赢。
-
产教融合“融”什么
产教融合的核心是打破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壁垒,实现资源、目标、过程、价值的深度协同,其“融合”的内容可从“企业侧”与“教育侧”双向需求出发,从培养目标、课程与教材、师资与技术、实践与就业、顶层设计与评价标准等五个维度实现教育教学全链条融合。




中国电源产业网网友交流群:2223934、7921477、9640496、11647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