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向出行服务商转型必须进行彻底的革命
2018-11-06
中国电源产业网

导语:车企向出行服务商转型,首先要彻底转变传统的产品思维方式,由产品思维向互联网用户思维、服务思维以及生态系统思维转变。产品思维,是指车企提供产品主要是基于产品功能、质量和成本的考虑,汽车设计理念更多的是从机械工程师思维出发,而非用户。
彻底转变思维方式
车企向出行服务商转型,首先要彻底转变传统的产品思维方式,由产品思维向互联网用户思维、服务思维以及生态系统思维转变。产品思维,是指车企提供产品主要是基于产品功能、质量和成本的考虑,汽车设计理念更多的是从机械工程师思维出发,而非用户。这种思维必须转变:第一,积极拥抱互联网思维。在互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下,车企传统的思维受到了冲击,原来汽车与互联网可谓泾渭分明,但近几年电动化、互联化、自动驾驶等技术的发展使得汽车与互联网的界限逐渐模糊甚至消失。谷歌、苹果以及BAT等互联网巨头率先打破边界,跨界进入汽车产业,随后蔚来汽车、小鹏汽车、威马汽车等造车新势力携带互联网思维进入造车行业,这些入侵的“野蛮人”欲以互联网思维重新定义汽车。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造车新势力的互联网思维强调用户,以用户体验为核心,对市场、用户需求进行深入调查后,按照用户的需求创造产品,以互联网思维进行汽车研发、生产、制造,实现汽车智能化,并以操作系统+应用平台的方式实现更多功能模块。第二,树立服务思维。共享出行等新业态的崛起转变了用车方式,消费者从购买产品向购买服务转变,促使未来汽车企业从制造商向运营服务商转变,汽车企业不再简单的卖产品,而是提供服务,车不再是工具,而将变成一个入口,车企通过其向用户提供出行服务以及其他增值服务,因此服务思维对车企来说必不可少。第三,培育生态系统思维。车企要基于服务场景,着眼于建立自己的“朋友圈”,与他们共同合作,一起为客户提供出行服务。
出行战略要清晰明确
车企向出行服务商转型要有清晰明确的战略规划。从我们对国内外十几家车企的出行布局分析中发现,目前大多数车企在出行上并没有明确的长远战略发展规划,仅有简单的企业转型目标,仅少部分企业明确在做什么,如大众、丰田、通用、戴姆勒,而大多数企业更多的可能是跟风,别人干什么,自己也跟着干什么,完全没有想明白布局出行的意义。车企要想转型成功,必须通过匹配内部资源和能力,明确出行业务在企业中的战略定位,制定清晰明确的出行业务长远发展战略规划,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布局哪些出行业态,采取什么样的发展路径和策略,投入哪些资源(资金、人员、车辆等),要培育什么样的能力,等等。只有目光长远,出行战略规划清晰,坚定执行,车企才能一步步向着出行服务商转型。
创新组织与管理
车企普遍存在体制僵化、管理效率低下等弊病,导致市场反应能力不足,且不利于留住人才。相比之下,互联网科技公司、造车新势力在体制和管理上相对灵活,薪资也更有吸引力,且开放、创新、自由的企业文化能够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如果车企做出行还在旧的组织结构与管理体制下,受到的束缚和限制较多,则成功率可能较低。车企如果想要实现成功转型:一,必须彻底创新管理体制,打破僵化体制限制;二,重塑企业的组织结构,实现扁平化管理;三,打破目前的组织和管理框架限制,另行单独设立新组织,聘请职业经理人,完全实施市场化运营。
在组织和管理创新上,国外车企正在做这方面的尝试,如戴姆勒计划将5大事业部重组为三家新公司,即移动出行集团、货车/巴士集团和梅赛德斯奔驰集团,其中移动出行集团未来主要从事金融与移动出行服务。戴姆勒组织架构的调整,充分彰显了企业转型变革的决心与信心。另外还有戴姆勒将旗下的汽车共享出行业务Car2go与宝马的DriveNow进行了合并,将以50:50的股比合资成立一家移动出行领域的新公司。将出行业务单独拆分出来或者设立全新的市场化组织,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新业务更具吸引力,便于融资;另一方面是实现更加灵活的决策机制,新业务的发展必须要求快,这必然要求更加精简、扁平的决策机制,而这是庞大的车企集团无法提供的。重塑组织结构或设立新的组织,可以大大提高新业务发展的自由度以及速度。在车企向出行服务转型的过程中,车企要将竞争对手转变为互联网科技公司如谷歌、苹果、滴滴、Uber等,要以这些公司为对标,彻底创新自身的组织与管理,才有可能在未来胜出。那些没能及时转变,维持旧有组织与管理的公司,将不得不在巨变的商业环境裹挟中艰难应付,甚至消亡。而主动求变、拥抱新技术的公司,将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和组织变革,重新确立市场领导者的地位。
构建新的生态圈
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取决于其能否有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服务型制造的发展是对原有产业价值链条的重构,车企需要在新的生态系统中重新确定自己的价值地位。车企发展出行服务,要立足于出行构建新的朋友圈与生态圈。构建出行生态圈需要遵循的原则是:价值提升、多元组合、互为入口、优势互补以及共生互生。出行服务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的传统汽车生态圈,车企需要在新的出行生态系统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尽快塑造和构建新的朋友圈。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合作伙伴:一是科技型企业,这些企业在车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方面有较强的优势;二是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如百度阿波罗、谷歌Waymo、安波福、博世等;三是车队管理商,提供大量的自动驾驶车辆,负责车辆的安全检查、维修保养等;四是出行服务商,各类出行业态如共享(电)单车、共享巴士、公交、地铁的服务提供商;五是信息提供商,如娱乐信息、车载广告、在线购物、网络会议、5G通信、高精地图等;六是能源及基础设施提供商,包括电力供应商、分布式能源提供商以及充电设施运营商和加氢站设施运营商等;七是停车位提供方,在无人驾驶真正实现之前汽车共享还需要大量的停车位资源支撑;八是地方政府及其他。面向出行服务,只有采取跨界融合、报团取暖,不断扩大自身的朋友圈,构建完善的生态圈,才能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提前布局卡位,保持竞争优势。
构建新的出行生态圈
采用灵活的战术组合
在打法上,车企要采取灵活的战术,多种策略并举。通过前文分析我们发现,目前车企主要通过自主、合作、投资和收购等四大途径来实现出行领域的业务布局。自主的优势在于高度可控,劣势在于发展可能较慢;投资优势在于能够快速实现出行业务布局、实现“卡位”,劣势在于难以与业务形成协同;合作优势在于资源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劣势在于双方未必尽心尽力,且容易发生控制权争夺;收购优势在于快速获得优质标的,降低出行领域的试错风险,劣势在于文化、团队、业务、人员整合难,收购风险较高。以上四种布局出行的方式各有优劣,车企在发展过程中,要综合匹配自身的资源与能力,采用灵活的打法,最好选择多种方式组合的策略,以实现出行业务的快速发展,提升市场份额和竞争力。在出行竞争环境日益复杂的形势下,单一打法无法满足企业向出行服务转型的发展需要。
车企发展出行服务要采取灵活的战术组合
注重新能力和人才培养
在向出行服务商转型的过程中,对车企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和人才需求,车企需要注重新能力的培育、人才引进与培养。车企要着重培育软件创新能力,大数据获取、处理、分析与应用能力,出行核心算法能力,线上线下运营服务能力以及用户洞察能力。车企发展出行服务需要多样化的人才需求,如底层技术、大数据分析、软件开发、行业知识、解决方案构建、商业模式创新、规划运营等等。满足多样化的人才需求,车企要注重引进和培育复合型人才,如信息技术与运营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车企想要吸引和留住高端技术人才,必须做出两大改变:一是改变传统车企的薪酬制度,对标互联网科技公司设立新的、富有新引力的薪酬制度;二是改变传统车企的企业文化,对标互联网科技公司建立开放、创新、自由、协作的企业文化。
(来源: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
《向出行服务商转型》)
来源:
标签:
相关信息
MORE >>-
电煤需求淡季库存高位 现货交易冷淡价格走平
4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调节局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要求充分认识严格合同履约的重要意义,严格落实合同履约的各项要求,强化双向监管,加大违约认定力度,严格激励约束措施,切实做好电煤中长期合同履约工作。
-
政府引导基金对社会资本的有效引导
作为政府投资的创新性政策工具,政府引导基金又称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是由政府出资设立,遴选专业化的风险投资机构作为子基金管理人实施市场化运作管理,进而吸引社会资本共同成立子基金,采用股权投资方式投资政府重点扶持产业的创业企业,形成财政资金杠杆放大效应的政策性基金。
-
比亚迪的大航海时代
中国引领了新能源汽车的全球普及潮流。作为引领者比亚迪,在国内拿到了超3成市场份额之后,也将目光转向国际市场,开始书写中国新能源汽车走出去的新传奇。
-
专精特新“小巨人”申请进入优化竞争,关注认定指标变化趋势
专精特新“小巨人”的申请难度也将越来越大,将从数量目标转向质量目标,认定工作和复核工作同步进行,进入不断优化的阶段。
-
企业如何参与碳交易市场?
3月15日,生态环境部发布通知,面向社会就铝冶炼行业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和《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技术指南》公开征求意见。
-
碳排放权交易对普通人有什么影响?
排放权交易是一种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的的环境政策和市场机制。它将二氧化碳的排放权视为可交易的商品,以达到降低排放总量的目标。本文将探讨碳排放权交易的意义以及其对普通人的影响。